砂仁(《药性论》)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或海南砂的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绿壳砂主产于广东、云南等地;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及雷州半岛等地;尚有进口砂仁,主产于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药材性状:阳春砂、绿壳砂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海南砂气味稍淡。均以身干、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打碎生用。

砂仁为蒴果脱去果皮的种子团,由种子仁30~60粒组成,其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异名有缩砂仁《医学启源》。

砂仁之药用,始载于《药性论》,谓:“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其朴素地记载了本品入中焦能行气温中的主要功效。其后《本草拾遗》补充“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痫邪气。”《日华子本草》增入“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杨士瀛认为其能“和中,行气,止痛,安胎。”《本草蒙筌》添入可“止恶心”。《本草纲目》在以上基础上总结性地日其“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又日:“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到清代,《医林纂要》还认为本品能“润肾,补肝,补命门”。故至此历代本草对本品的认识逐渐完善,总结了本品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等诸功效。

辛,温。主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一、脾胃湿阻气滞证

砂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气香入脾胃,能行气化湿,醒脾和胃,《本草求真》日其“为醒脾调胃要药。”凡是湿阻、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皆可用之,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

1.湿阻中焦证湿邪偏盛,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呆,苔腻者,砂仁辛温气香,《本草求真》日其“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常与燥湿行气,消胀除满之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寒湿停滞而致脘腹冷痛,腹泻,胸闷者,可与草豆蔻、干姜等温中化湿之品配伍同用。

2.脾胃气滞证张元素谓砂仁善“治脾胃气结滞不散。”本品辛散温通,行气消滞,可用于宿食积滞,胃中气机阻塞而见脘腹胀满作痛,嗳腐不食者,常与木香、枳实等行气止痛之品同用,如《景岳全书》之香砂枳术丸,或酌加山楂、神曲等消食药同用;若脾胃虚弱,气机阻滞而致食少便溏,腹胀脘痞者,可与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和剂局方》之香砂六君子汤。现代临床报道,以本品治疗虚寒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所出现的胃脘痞满、腹胀、嗳酸等症状有显著效果[福建中医药,,(6):36]。

二、脾胃虚寒证

砂仁辛香馥郁,温而不燥,利而不破,善能温中暖胃,利气快膈,可用于脾胃虚寒诸证。

1.胃脘冷痛,呕吐中焦虚寒,升降失职,胃气上逆之胃脘冷痛,呕吐呃逆者,取本品温中理气,和中止呕,常与温中健脾,降逆止呕之干姜、白术、半夏同用,如经验方之砂半理中汤;或与党参、白术、木香等健脾益气药同用,如《古今名医方论》之香砂六君子汤;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呕吐胁痛者,可与紫苏、白芍、半夏同用,如《景岳全书》之解肝煎。临床报道,以砂仁2g,细嚼后咽下,每日3次,治疗呃逆、呕吐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3):]。

2.泄泻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清浊不分之腹痛泄泻,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者,取本品温脾暖胃,升清止泻,可单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缩砂散;寒甚者,如《药性论》以本品与干姜、附子等温中散寒之品配伍同用;若寒湿伤中之霍乱转筋,腹泻呕吐者,常与化湿和中止呕之藿香、半夏、木瓜等同用,如《和剂局方》之六和汤。现代临床报道,以自拟砂仁鸡金散(砂仁5g,鸡内金10g,白糖15g)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6例,取得较好效果[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9(9):60]。

三、胎动不安

砂仁具有行气和中,理气安胎之功,《药品化义》日:“若胎气腹痛,恶阻食少,胎胀不安,以此运行和气。”故可用于肝郁气滞,胎动不安,腰酸腹胀,或脾胃虚弱,胎气上逆之呕吐、恶阻、食少者,本品能顺气安胎,和中止呕,可单用,如《济生方》之缩砂散,或与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或与薄荷、白术、当归等配伍同用,如《傅青主女科》之解郁汤;若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可与人参、白术、熟地黄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如《古今医统》之泰山磐石散;若肾虚胎元不固而胎动不安者,与桑寄生、杜仲、续断等配伍同用。临床报道,现代以砂仁敷穴治疗妊娠呕吐,取砂仁20g,烘干,研碾成细粉,将细药末与蜜糖调为膏状,将药膏敷于天突穴及双内关穴,敷贴固定住,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8例妊娠呕吐孕妇,经治疗后均可止吐,其中7例使用1个疗程恶心、呕吐现象消除;1例恶心、呕吐明显减轻[中国医疗前沿,,5(15):73]。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痰气阻结,胸膈胀闷疼痛者,如《简便单方》以砂仁捣碎,浸于萝卜汁中,焙干研末送服,以化痰散结,利气快膈。如肾寒奔豚气痛者,本品可与小茴香、吴茱萸等同用,以温肾散寒,平冲下气。又取本品行气醒脾开胃之功,临床上常佐使于补益滋腻之品,如熟地黄、黄精等,使之补而不腻,补而不滞。

3~6g,后下。

本品辛香性温,阴虚血燥、火热内炽者慎用。

一、关于砂仁品种的讨论

缩砂仁历代本草以缩砂密之名收载和药用,但该药原产于越南、泰国等,称之为进口砂仁,质量最佳。现在所用之国产缩砂密系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砂仁新品种之一,其与进口砂仁原植物相同,主产于云南南部,又称绿壳砂、壳砂,其所含的挥发油含量和阳春砂相同或稍高,成分相同,故与阳春砂同等入药。现有一些地区尚有以下同属植物的果实亦作砂仁应用,如细砂仁(广西东兴)儿、长序砂仁(广西、云南)、矮砂仁(五南南部)儿等,这些同属植物,由于成分、功用相似,故可代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区以山姜属植物山姜(福建亦称建砂仁)、华山姜(广东)、艳山姜的种子作为土砂仁来充当砂仁使用,由于所含成分(挥发油)以及功用与砂仁有所差异,故临床应用时必须加以区别。

二、关于砂仁性能的讨论

本品能行气温中,具芳香之气,通过历代的应用、总结,认为其性味为辛温,虽有谓其味苦者(《药性论》),本品温而不燥,其化湿,重在芳香宣化,而不在苦温燥湿,故谓苦味可以不从。本品为中焦之药,故归经素以脾胃为主,其主治亦多为中焦脾胃诸证。但《本草正义》云“缩砂仁,虽辛温能升,未尝不治中下二焦之气,尤以专治肝肾为特长,甄权谓温暖肝肾,藏器谓治上气奔豚,盖皆有见于此,故用砂仁平气上冲,奔豚而愈。”《本草纲目》认为,“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等,认为本品具有润肾、补命门之功,故又有归足少阴经(《汤液本草》)之说,对肾寒奔豚冲逆气痛者,本品辛香走窜,善和五脏,能下气归源,可与小茴香、吴茱萸等同用治之,以温肾散寒,平冲下气。《中国药典》(年版)也明确记载砂仁归脾、胃、肾三经。

三、关于砂仁“通畅三焦”的讨论

从历代文献记载看,砂仁既能治咳逆噎膈之上焦病证,又能治腹胀纳呆等中焦病证,同时还能治冷痢滑泻,肾寒奔豚等下焦疾患。故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日:“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故其认为砂仁有“通畅三焦”之作用。但砂仁既非上焦之品,又非下焦之药,其乃是中焦之专药。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维持着体内气机之运行,砂仁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入脾、胃经,行气化滞,升清降浊,能消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阻滞之病机,同时又能温中散寒,醒脾化湿以解除脾胃气滞、湿阻之病因,其可通过运行中焦之气机,而达到通调三焦的功能。故《玉楸药解》日砂仁“清升降浊,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调其滞气,使枢转回旋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故砂仁能“通畅三焦”而治三焦之病,实为通调中焦而达矣。

一、化学成分

三种砂仁均含挥发油,阳春砂挥发油中主要有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樟烯、芳樟醇等;绿壳砂挥发油中主要有橙花椒醇、樟脑、乙酸龙脑酷、龙脑等;海南砂挥发油中主要有α-蒎烯和β-菠烯、1,8-桉油素、对-聚伞花素、芳樟醇等。并含多种微量元素锌、铜、铁等。尚含有苷类。

二、药理作用

阳春砂水煎液对肠管平滑肌呈兴奋作用,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可增进肠道运动,排出消化管内的积气,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消除肠胀气。砂仁挥发油有抗胃溃疡作用,减少溃疡面积,促进溃疡愈合。砂仁乙醇提取物有明显和持久的利胆作用,使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海南砂仁挥发油有一定的抗炎、镇痛和止泻作用。砂仁水煎液对环磷酞胺引起的骨髓抑制使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骤增,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降低均有极显著的抑制和减缓的功效。此外尚具有降血糖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小儿畏食症以砂仁、茯苓、焦三仙、肉豆蔻各12g,牙皂3g,人参、白术各10g,厚朴9g,木香6g,冰片2g,麝香0.4g,将上药粉碎后,用凡士林调成泥膏状,使用时,将药膏涂在纱布块上,分别贴敷中脘、气海穴上,3日换1次,3次为1个疗程。治小儿畏食症例,痊愈65例,显效2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陕西中医,,15(5):]。

2.治疗胃炎、胃溃疡用经验方砂沉胶囊(砂仁、沉香各等份研末),每粒0.3g,每次4粒,每日2~3次,饭前服用口日为1个疗程,治疗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甚佳[河南中医,,(3):21]。

3.治疗乳腺炎砂仁10~20g,研成细末,密贮瓶中备用。同时取糯米饭少许和砂仁末拌匀,搓成索条状如花生米大小,外裹以消毒纱布塞鼻对侧,亦可左右鼻孔交替塞用,每隔12小时如法更换1次,直至炎症消失。治疗50例患者,除10例配用清热解毒中药内服外,余者均治愈,平均时间为6天[江苏中医杂志,,(11):10]。

4.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用健脾养阴泄毒法(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生地黄、麦冬、黄柏、陈皮、砂仁、黄连、牡丹皮、甘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0例,观察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象、骨髓象的影响,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6.67%[中国中医药科技,,8(3):]。

5.对抗维A酸副作用全反式维A酸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疗效,但同时存在口唇周围干裂等副作用。用砂仁麦冬汤(砂仁5g,麦冬50g,玄参15~20g,菊花25g)代茶饮,用于21例维A酸治疗白血病等患者,对抗维A酸副作用取得较好效果,2~3天后症状开始减退,5~7天完全消失,对维A酸疗效无不良影响[中医杂志,,(8):40]。

此外,临床报道将砂仁研成面每天晚上敷于脐眼中央部位,胶布封好,早上起床时取下,用于遗尿症患者,一般治疗1周以上就可见效[人民军医,,(6):59]。

赞赏

长按







































白颠风病什么症状
中科发布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cf/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