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某,女,71岁,年7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痛10余年。

病史:患者于10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前胸部疼痛,呈憋闷感,休息后可缓解,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胸痛反复发作。今其孙媳在吾师处诊治月经病效果甚佳,遂带来就诊。辰下:胸部闷痛,剧则彻背,多在傍晚7时左右疼痛,历半小时左右缓解,或在活动后发作,头痛,痛时小便失禁,缓解时嗳气,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生脉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天麦冬各9g白条参9g五味子12g

瓜蒌9g薤白9g姜半夏9g

黄芪15g葛根20g香附15g

苏梗12g青陈皮各12g牡蛎30g(先煎)

桑寄生9g谷麦芽各12g山楂20g

共7剂,水煎服,日7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7.11):胸部疼痛已减缓,傍晚头痛连项,纳差,时有嗳气,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予上方去香附、桑寄生,加丹参12g、枳壳20g,继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7.18):胸痛偶有短暂轻微发作,头痛减轻,偶有口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予上方加甘草5g、桃仁9g,续服7剂。此后继以本方稍作化裁,连服2月余,诸证皆平。

按语:胸痹者,谓胸膺痹而痛,轻者仅自觉胸闷如窒,呼吸不畅,满闷不舒;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平卧;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此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正式命名了此病,并做了详细论述。张仲景认为“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提出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认为本虚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功能失调为主;标实则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热邪等为主。

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身体脏器功能逐渐退化,人体的气阴日渐衰败,故其本为气阴两虚。气虚则津液失布,津凝成痰;气虚鼓动无力,血行瘀滞;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均致痰瘀阻络,此则为标。本虚标实,心脉痹阻,以致胸痹;上半夜为阴中之阴,胸阳郁遏更甚,则胸闷发作,胸痛彻背;脏腑虚衰,阴血不足,兼胸痹频发,胸阳不振,头窍失养,故见头痛;痛时胸痹不舒,气机不畅,肾不纳气则小便失禁;缓时气虚气滞,升降失常,故嗳气;舌脉亦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之象。治疗宜通补兼施、阴阳并调,吾师以益气养阴,通阳宽胸,祛痰化瘀为法,投以生脉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生脉散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汪昂言“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瓜蒌薤白半夏源于《金匮要略》,谓“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方中麦冬甘寒养阴,据药理研究示有强心作用;天冬甘寒,亦可养阴生津,两药相配则养阴之力益著;白条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五味子敛汗之力较强,汗为心液,汗多则损心,四药合用,能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使脉搏复振;再以甘温之黄芪,补益脾气,加强人参益气之功,又与前四味药相配有生脉保元汤益气生津之意。瓜蒌苦寒滑利,宽胸下气;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而止痹痛,如《内经》言“心病宜食薤”;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葛根甘辛,生津止渴且通利经脉;山楂既可活血祛瘀开郁,亦可健脾开胃,《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山楂……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苏梗行气宽胸,《药品化义》云:“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配合香附行郁散气;青皮、陈皮两药同用,疏肝破气宽胸,则胸中之气得舒;加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牡蛎化痰软坚散结,合山楂、葛根以通经络;脾胃乃气血之本,吾师临床重视保胃气,常用谷麦芽健脾益气,健胃消食,以使生化有源,正气易复。

二诊时患者诸症改善,药已中病,故予前方去香附、桑寄生,加丹参活血化瘀,枳壳行气宽胸,加强宣通经脉之力。三诊时患者诸症已大减,效不更方,续前方加桃仁增其化瘀通络之功,加甘草缓和药性。此后用上方化裁,连服2月余而诸证皆平。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cf/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