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痰与肥胖
肥胖在西医属于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指体内脂肪组织绝对含量增多或分布异常的一组代谢综合症。意思就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总体脂肪太多了,是真的胖;还有一种,总体不多,只是长在了不该长的地方,又叫虚胖。可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翻译一下就是没有特效疗法,有也不会有人用。中医里叫“肥人多痰/湿”。我觉得讲得不严谨。教科书还是讲得比较详细的。实证分为胃热火郁,痰湿内盛,气郁血瘀;虚证分为脾虚不运,脾肾阳虚。胃热火郁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多,大便不通(干结或不爽),标准方剂为白虎汤清胃热,小承气汤通腑;气郁血瘀用血府逐瘀汤,我没太弄明白。还有三个证型:痰湿内盛,脾虚不运,脾肾阳虚。涉及了几个重要概念:脾,肾与痰,湿。现在一说起“痰湿”就感觉自己是个江湖骗子,可是痰湿在中医学里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说来话长,很复杂。要说痰湿,还要从津液(注意,是津)开始讲起。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了津和液两种水液。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腠理发泻,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散布于体表,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汗就是津的一种形式;液质地浓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即关节液,脑髓,骨髓等都可以算液。津液的来源主要是摄入的饮食水谷。其生成与脾,胃,大小肠有关,输布与肺,脾,肾,肝,三焦有关,排泄主要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粪便进行,此处省略一万字。当以上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体内的津液就出现了问题。津液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水,掌管津液的各个脏腑就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水利部门,水利工程。这些脏腑出问题,就相当于三峡大坝突然崩溃了,或者说长江,黄河的堤坝被破坏了,就会形成水灾。人体内的水灾,就是痰饮。痰饮是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继发性病因。痰饮其实包含了:痰,饮,水,湿四种状态,而这四种状态又可以细细划分:痰可以分为有形之痰(咳嗽咳出的痰,看得见,摸得着)和无形之痰(看不见摸不着,但用化痰药治疗有效果,“怪病多痰”即无形之痰);饮可以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由于分类太过复杂此处继续省略一万字。脾,肾两脏是人体的水利部门中比较重要的两名成员(刚才说过脾胃大小肠主生产,肺脾肾肝三焦主输布)。脾可以运化水饮和谷食,将谷食转化为精微物质,将水液转化为津液,吸收,运输全身,并且可以促进小肠的吸收(分清泌浊),因此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一员。此外,脾还可以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肾储存了人的精气,精气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生成生殖之精);可以为其他脏腑运行提供精气;还可以转化为血和髓。肾还参与了全身水液代谢,也就是起到了水利部门的作用,参与了津液的代谢与尿液的生成,排泄:在肾中阳气的作用下,清者上输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膀胱,成为尿液(本质上是气的推动,温煦作用)。“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当水利部门出了问题,人体内就会发生水灾,便是痰饮。顺便说说肝与肺吧。肝体阴用阳,血为阴,气为阳,即肝对气的调节功能发挥正常需要肝血充足。肝能够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与脾相似)。肝脏中的血液可以濡养肝脏,化生濡养肝气,通过冲脉下注胞宫化生经血。肝气虚弱,肝的虚实火均可以导致出血。肝脏还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疏通。人体之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中介五个作用。肝的疏泄本质上就是气的推动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生殖(在肝为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泌乳),兴奋精神活动,促进精血津液的输布,促进脏腑经络的功能(在肝为促进脾胃胆的功能)。肝之所以成为水利部门,就在于肝气对津液的输布作用。肺,“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掌管着人体之气的生成和运行。一个是实实在在的空气,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阳气。肺吸入的清气(说人话,就是空气)和脾上输的水谷精微会聚于胸中气海,形成宗气,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肺最重要的作用和西医差不多,就是气体交换。肺也是水利部门的一员,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可以调节水液的输布,简称肺主行水,本质上是气的推动作用。宣发为向上布散,肃降为向下布散,水液分清浊,上输的清澈水液与卫气汇合会成为汗液,下输的混浊水液到了肾和膀胱会成为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产生了“宣肺利水”“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以利下流”的治法,代表方苏子降气汤。我用来治疗过一次湿热证,有效,就是不知道和提壶揭盖有没有关系。肺还有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治节就是治理调节,是对上面肺所有功能的总结。肺为相傅之官,宰相自然要对任何事都插一手。不扯淡了,回到肥胖的三个证型:痰湿内盛,脾虚不运,脾肾阳虚。说白了就是水利工程出了问题。痰湿内盛就是水来得太猛了,水利部门员工的疏忽是次要的,先治水,再追责。方用导痰汤合四苓汤。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去乌梅加枳实,天南星。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治疗便秘,泄痢后重的积滞内停以及痰气交阻的胸痹,结胸,还有脏器下垂。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治疗痰湿阻肺导致的咳喘,胸膈胀满;风痰导致的眩晕,中风,癫痫等;痈肿,痰核瘰疬,还有风湿痹证等。导痰汤说白了就是行气化痰力量更强的强化版二陈汤。还有一个涤痰汤,为导痰汤加石菖蒲,竹茹,人参,具有开窍息风的作用。四苓汤就是五苓散去桂枝,健脾止泻,利水除湿,少了桂枝的温通作用。 由于方剂的版本太多,就不细究了。没有意义。要不是考试要考,正经人谁学方剂? 但是还是要说一说基本的祛湿祛痰剂,不说不行啊。祛湿剂包括:温化寒湿,清热祛湿,祛风胜湿(就是寒,热,风夹湿),燥湿和胃,利水渗湿(就是针对中焦和下焦不同部位的水湿)。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均为温化剂。简单地说,苓桂术甘主治中阳(脾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实脾散中有厚朴,槟榔,木香等行气药,主治脾肾阳虚水停兼有气滞之阴水;萆薢分清饮是膏淋,白浊的特效药,方中益智仁,乌药是缩泉丸的主要成分,温暖下焦,恢复肾,膀胱的功能。茵陈蒿汤,二妙散,三仁汤,八正散,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清湿热。茵陈蒿汤治黄疸,小便多色黄赤为起效;二妙散主要作用于下焦,治疗足痿,膝肿,湿热带下,湿疮等;三仁汤治疗湿重于热,是提壶揭盖法运用的典范,宣畅气机;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并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八正散是治疗热淋的典型方剂;连朴饮中有栀子,淡豆豉,即栀子豉汤,专治胸膈郁热,再加菖蒲,半夏,芦根,是湿热霍乱的用方;当归拈痛汤治疗风湿热,就像西医说的痛风。羌活胜湿汤和独活寄生汤是祛风胜湿代表方。羌活胜湿汤行于上,川芎活血行气祛风。独活寄生汤行于下,且具有补益作用,八珍汤去白术,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气血,秦艽,独活,防风,细辛,肉桂祛风散寒除湿,甘草调和诸药。燥湿和胃即平胃散和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即二陈汤合平胃散,苍术变白术,加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桔梗。利水渗湿剂包括五苓散,猪苓汤,五皮散,防己黄芪汤。五苓散中桂枝温阳利水,去桂枝变成四苓汤,专注淡渗利湿;加平胃散即胃苓汤。吃完要多喝热水。猪苓汤即五苓散去桂枝白术,加滑石阿胶,利水作用强,且能清热养阴。防己黄芪汤治风水,方中黄芪补气固表行水,在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补气行血。五皮散即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专治气滞水停,妊娠水肿。虽然真的很烦,但是考试要考啊。痰包括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因此,针对五种痰分别有五种化痰剂。二陈汤,温胆汤,小半夏汤均为燥湿化痰剂。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生姜,大枣。治疗胆为痰扰,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小半夏汤就是半夏加生姜,生姜制约半夏之毒且能散水气。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为温化寒痰剂。干姜,细辛,五味子是小青龙汤的重要成分,散寒化饮,有散有收。三子养亲汤特别在治疗食积兼痰,整体偏温。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为清热化痰剂。清气化痰丸治疗病位在肺,小陷胸汤治疗痰热结胸,心胸心下痛,不太理解。滚痰丸治疗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即“怪病多由痰作祟”中的“怪病”。贝母栝楼散治疗燥痰咳嗽,病位在肺。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消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风痰伴随湿邪的症状,定痫丸带有热证,治疗癫狂痫。虽然痰和湿常常并称,但是却是不一样的。比如治疗肥胖所用导痰汤,四苓散,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6中有5都是化湿剂而不是化痰剂。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痰湿体质呢?方法之一是从舌,脉上分别。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个基本方法。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望舌质,看舌的神,色,形,态;望舌苔,看苔的苔质和苔色两部分。舌色主要包括三种白,红(包括淡红,红,绛),青紫。只有淡白舌可能与痰湿有关,淡白舌可能为阳虚,水为阴邪,阳虚则阴胜;红舌主热,或虚或实,或轻或重;紫舌主气血淤滞,寒极热极均可导致。舌形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五大类。胖舌包括胖大和肿胀两类,胖大舌主虚与湿,肿胀舌多为实热。裂纹舌主阴血不足或脾虚湿浸。齿痕舌主脾虚,湿证。舌态包括萎软,僵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除去短缩舌,主要与气血阴虚,风,热有关,此处省略。也就是说,色淡白,形胖大,伴裂纹,齿痕,舌短缩均为体内可能有痰湿的表现。(注意:裂纹,齿痕,肿胀,短缩舌均可能为先天性,而非病理性)苔质包括6个方面:厚薄,润燥,腐腻,偏全,真假,剥苔。厚苔是由胃气夹杂痰,湿,食积上蒸形成。润苔,滑苔说明体内水液过多,很好理解,但燥,糙苔也可能与痰饮水湿有关,痰饮阻遏阳气,水液分布不均,舌上就会干燥,秽浊之邪盘踞中焦可见糙苔。腻苔腐苔均可由痰浊导致,腻苔阳气阻遏,腐苔阳热有余。舌苔仅见于舌中为痰饮湿浊停滞中焦,见于舌边为肝胆湿热。总结就是,见厚苔,润,滑,燥,糙苔,腐苔,腻苔,偏苔均可能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苔色包括白,黄,灰黑三种。主要判断寒热。寒湿亦可见灰黑苔。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29脉中沉(且有力)脉,伏(且有力)脉,涩脉;濡脉,缓脉,细脉;结脉,促脉;滑脉,弦脉均可为痰饮。太复杂了,就不细说。大概就是这样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cf/8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12种妇科病秘方
- 下一篇文章: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