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骨髓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如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 也有因外伤或手术感染而引起者。 根据病情发展可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骨髓炎多见病骨疼痛,也可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并有发热,严重的消瘦和疲乏; 慢性骨髓炎通常引起间歇性骨痛、压痛和窦道排脓。 相当于中医附骨疽,治宜温阳活血,化腐排脓。 目录 一、骨髓炎 二、慢性骨髓炎 三、化脓性骨髓炎 一、骨髓炎 1.骨髓丸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48)。 主治:骨髓炎。 组成:大蜈蚣5条,黄柏25g,乳香15g,生地25g,地龙15g,丹参15g,银花25g,公英20g,紫花地丁20g,丹皮15g,没药15g。 用法:上药粉碎,过筛目混匀,每g粉末加炼蜜g,制丸即得,每丸重6g。口服1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另再用自制保全膏(大蜈蚣、黄柏、壁虎,冰片)3个月,以固疗效。 验案:骨髓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48):所治骨髓炎例,男72例,女33例;年龄3~60岁。结果: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者,窦道及创面基本愈合,X线片骨质大部分修复者为显效,73例;全身及局者症状在1个疗程内减轻,但未达到显效标准,X片部分骨质修复者为好转,21例;其他都为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 2.骨髓炎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补脾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骨髓炎。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2克,破故纸10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骨碎补12克,太子参15克,川芎15克,威灵仙10克,牛膝12克,防风10克,木瓜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加减: 若疼痛明显,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没药各10克; 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 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 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一般在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验案:孟某,女,28岁。左拇趾肿痛已两年,创口长期不愈,并从伤口取出死骨多块。经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局部脓液较少。症属气血虚衰,余毒内恋,故疮口不敛。经用上方加减十剂,并以红粉纱条换药,很快愈合,经X线拍片报告,骨质完全恢复正常。 3.丹参酮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抗菌消炎。 主治:骨髓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外伤感染,烧伤感染,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组成:丹参。 用法:制成胶囊剂。遮光,密封,置阴凉干燥处。每粒装0.25g。口服,一次4粒,一日3~4次。小儿酌减。 4.骨炎灵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补益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骨髓炎,开放骨折感染及虚人痈疡。 组成:当归90g,黄芪g,地黄g,川芎90g,菟丝子g,枸杞子g,玄参g,甘草60g,白芷60g,骨碎补90g,延胡索90g,川楝子90g,蒲公英g,紫花地丁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8片,每日4次。 二、慢性骨髓炎 1.神效内托散 来源:《吉林中医》(,6:18)。 主治:慢性骨髓炎。 组成:当归15g,白术15g,黄芪25g,人参20g,白芍10g,茯苓10g,陈皮10g,附子5g,穿山甲5g,木香5g,甘草10g,川芎5g,大枣10个,金银花20g。 用法:水煎ml,早晚各服1次。 验案:惺骨髓炎《吉林中医》(,6:18):本组治疗慢性骨髓炎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7~73岁。结果:治愈36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 2.二黄液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52)。 主治:慢性骨髓炎。 组成:黄连20g,黄柏g。 用法:加入ml清水,慢火煎煮3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中,将患肢溃疡面及瘘管浸入药液浸泡60分钟,每日2次。瘘管及创面有腐肉、可用2:1红升丹、白降丹混合后研细末、撒在腐肉上,待腐蚀后清理创面,再用二黄液浸泡。同时结合内服中药当归20g,赤芍15g,白芷15g,蒲公英30g,地丁30g,生地20g,玄参20g,丹皮15g,金银花30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龟版胶15g(烊化冲服),黄芪30g,党参15g,甘草10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以上系成人量,儿童据年龄大小,酌情加减。疼痛较重者加三七粉3g冲服。 验案:慢性骨髓炎《山东中医杂志》(,2:52):治疗35例。效果较好。 3.骨秋灵 来源:《古今名方》。 功用:通络活血,去瘀生新。 主治:骨结核,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 组成:白毛草,金银花,比茎藤各12克,五月红18克,臭梧桐15克,鸡血藤,乌麻根,苏木子各9克,三白草,白鱼鲄练,白木槿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6剂后,可加猪蹄一只炖服。 三、化脓性骨髓炎 1.扶正托毒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病人多见面黄肌瘦,腰膝酸软,患肢较对侧粗大,或有畸形,漏管长期不愈,外溢脓汁,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 组成:骨碎补17克,生芪20克,党参20克,枸杞子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菟丝子20克,肉桂10克,桂枝12克,五加皮17克,川断17克,芡实12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红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清水适量浸泡药物30分钟后,文火煎煮。沸后40分钟即可,二煎共取汁毫升,早晚分服。 加减: 寒盛者,加附子、干姜; 湿盛者,加土茯苓、防己、木瓜; 肾虚明显者,加巴戟天、山萸、杜仲、桑寄生; 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阿胶。 方论: 方中骨碎补、枸杞子、菟丝子、川断补肾; 肉桂、五加皮温经散寒; 茯苓、猪苓、芡实、泽泻健脾利湿; 生芪、党参、当归益气养血; 红花、赤芍活血,桂枝引经; 甘草调和诸药。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cf/8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流传很久的偏方,各种毛病一用就灵
- 下一篇文章: 传世中医典籍老中医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