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胸痛医案一则
赵某某,男,50岁。.04.08初诊。 主诉:右胸部闷痛、气短2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余,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伴右侧胸部、肩背部隐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缓解,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近1个月来,胸痛感逐渐加重,每次发作数分钟不等,常彻及后背,发作后时感疲乏,服用西药及中成药效差,特来求诊。辰下:胸部闷痛,气短,咽干,时有下肢拘挛,大便溏薄,夜寐欠安,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涩。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30g葛根20g薏苡仁20g 牡蛎30g(先煎)鸡血藤20g杜仲12g 川断12g狗脊12g山楂20g 黄连6g砂仁6g(后入)陈皮12g 共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04.15):大便成形,时仍感胸闷疼痛、下肢拘挛,身困,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杜仲、川断、黄连、砂仁,加桑寄生12g、党参15g板蓝根15g,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4.22):胸痛近日未作,下肢拘挛已除,时觉气短不舒,多梦,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桑寄生、狗脊、板蓝根,加苏梗12g、香附15g、青皮12g。再服14剂后,胸闷、气短缓解,睡眠改善。守方随证加减再调治月余,诸症悉平,胸痛胸闷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以胸部闷痛为主诉,结合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当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等范畴。中医古代文献对该病早有大量论述。“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太阴脉,其病心痛,心烦而噫。”《灵枢·五邪》则指出心痛病位在心:“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缪刺论》则提出心痛与足少阴肾经有关:“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胸痹”病名则首见于《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对胸痹心痛首次进行了辨证论治。 本案患者年过五旬,精气渐亏,患病日久,气血耗伤,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瘀滞,瘀血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胸闷疼痛;气虚则气短不足以息,故见气短;气滞血瘀,瘀血不行,水湿不化,则新血不生,湿邪内阻,肢体不荣,故下肢时有拘挛;气虚不振,故见身困;气虚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下趋大肠,故见大便溏薄。《血证论》云:“气不得相通,不能载水精上升,是以发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气机失调,津液不布,气虚无以升津,故见咽干;瘀血痹阻心脉,心神失养,故见夜寐欠安、多梦。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此胸痹心痛乃气虚血瘀,经络痹阻之证。 吾师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补肾祛湿,方投补气通络方加减。补气通络方为吾师传承之经验方,以黄芪、葛根、薏苡仁、牡蛎、鸡血藤、板蓝根为主药。方中用大量补气要药黄芪,补气通络,气行血畅,瘀滞自除;葛根升举清阳;《神农本草经》载:“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故薏苡仁一味,健脾渗湿,缓和下肢拘挛;牡蛎化痰散结,重镇安神;鸡血藤补血活血,化瘀通络。心肾同为少阴经所属,经络循行路线上心肾交通,生理互相协同,病理互相影响,故加杜仲、续断、狗脊补肾祛湿,畅通心脉。大便溏薄,故加黄连清热燥湿,砂仁行气温中,二药相伍化湿而不伤胃。再加陈皮、山楂健脾开胃,理气活血,运转中焦,使诸药补而不滞。 二诊时,患者药后证缓,大便成形,但仍时感胸闷疼痛、下肢拘挛、身困。故上方去杜仲、川断、黄连、砂仁,加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党参补中益气。瘀血阻滞日久易化生热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加用之以防热毒蕴结。三诊时,患者胸痛、下肢拘挛已止,时觉气短不舒、多梦,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去桑寄生、狗脊、板蓝根,加苏梗行气宽胸,《药品化义》云:“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青皮、香附疏肝理气。服上药14剂后,患者诸症缓解,巩固后疾病得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gj/4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草药漫谈米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