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人有脂,有膏,有肉rdq
近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高血脂症是造成冠心病、卒中和外周动脉等疾病的一大原凶,其中以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胆固醇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 中医典籍中虽无血脂异常、高血脂症的概念,但追溯其源,古代中医对膏脂早有详细论述,如《灵枢·卫气失常》云:“人有脂,有膏,有肉。”对过食肥甘引起疾病危害也有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黄帝内经》中对于“脂人”、“膏粱”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肥胖、高血脂症有异曲同工之处。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粱之疾所致的高血脂症,属于中医“污血病”范畴。污血者,不洁之血,乃饮食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聚湿成痰浊,瘀滞于血液,流聚于脉中则为高脂血症,渗于脉管则致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痹阻脑络则致眩晕、头痛,甚至脑卒中;痹阻胸络,则生心痛、心悸;痹阻肢体脉络则肢体麻木。 当代多数中医药学者认为,血脂异常应归属于“血瘀”或者“痰浊”的范畴。中医专家将血脂归为4种证型:痰浊内阻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高血脂病因 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膏粱厚味,过多的膏脂输布、转化不利,使气血运行障碍,聚湿生痰,痰从浊化,滞留血中,引起血脂升高。或长期饮酒过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生脂浊,浸淫血中为病。 肝失疏泄 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湿阻,气滞则血瘀。肝郁不畅,以致疏泄失度,清浊难分;胆气郁遏则清净无权,脂浊难化。肝失疏泄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气滞、痰凝、血瘀以致脂质代谢紊乱。 劳心伤脾 心主血脉,劳倦过度则心气虚,气虚则血流涩滞迟缓,瘀血内生。脾主运化,思虑过度则脾气虚,脾虚则气结升降失司,痰浊内生。瘀血与膏浊相互搏结于脉,痰积血瘀,化为脂浊而致血脂升高。 年老精亏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五液,中医认为人年逾四十,肾气渐衰,不能温煦五脏。肾阴亏虚则虚火灼津炼液,致清从浊化,聚而生痰,熬而成脂;肾阳亏虚则不能温化水液,致三焦气化不利,水生痰饮,久聚成膏脂。 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法 滋肝补肾治疗高血脂 一些原发性高血脂形体消瘦者,其发病多为素体肝肾阴虚所致,故拟滋肝补肾治疗高血脂,常用药物为何首乌、黄精、桑寄生、地黄、枸杞子、山庾、草决明、泽泻等。若兼肝阳上元者,加珍珠母或鳖甲,龟甲。 祛瘀清痰利湿治疗高血脂 部分高血脂病人本属肝肾阴虚体质却偏喜肥甘厚味,嗜酒造成湿痰内生,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舌有瘀点、瘀斑,常用药物为首乌、枸杞、冬虫夏草、桑寄生、山楂、草决明、丹参、姜黄、茵陈、泽泻、黄柏、黄连、大黄、石菖蒲等。 益气健脾祛痰治疗高血脂 用于原发性高血脂,其发病机理为先天脾胃虚弱,脾胃运化输布水液功能失调,以致痰湿内生,血脉瘀阻而生病,运用本法,振奋脾胃,疏通脉络,达到降脂目的,常用治疗高血脂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赤芍、当归、丹参、山楂(生)、桃仁、红花,痰湿重者加陈皮、法夏、泽泻、郁金,瘀阻甚者加蒲黄、三七等,胸闷冒险者加全瓜蒌、延胡索等。 化痰活血治疗高血脂 主要用于治疗继发性高血脂患者,为过食肥甘厚味,滋生痰湿而发病,患者形体多见肥胖,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厚腻,故拟本法,常用治疗高血脂药物为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郁金、茨仁南星、丹参、山楂、蒲皇、绛兰、川穹、桃仁、红花等,气虚加党参、黄芪,肝肾不足加何首乌、黄精,血虚加当归、赤芍。 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一般怎么对症治疗高血脂”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的了解有帮助。高血脂的病情一般比较复杂,患者一定医院,根据自身的病情对症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的安全有效。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科(国医堂) 医院中医科(国医堂):有省内知名老中医专家定期坐诊,业务范围包括中医内科常见病、中医针灸推拿、中医疑难病诊治、中医儿科常见病、中医妇科调理、中医男科调理、皮肤病、中医穴位贴敷、中医康复理疗等全方位中医诊疗体系。并开设痛症专科门诊、中医不孕不育专科门诊等特色中医门诊,为广大群众送去健康。 医院国医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w/5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世家祖传秘方验方,赶紧得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