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方剂一般都只有七味药以下
北京扁平疣治疗好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周圈圈 让生命转起来 《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的方子非常多,且大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依据的。 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我们再看看现代中药学的白术:白术分类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如果我们只学现代中药学,那么一旦我们认定某人气虚脾虚,想必一定会用白术,当然也是要有湿证为主了。但在张仲景的方子中,正虚一般是用人参和甘草,因为这两味药是甘味的,中医认为,甘味属脾,所以用之补脾土。脾土乃后天之本,在伤寒论中处处都考虑顾护人的脾胃之气,也就是人的正气。中医常常提到胃气,也是正气,如脉要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白术味苦则入心,如其止汗功能是因为汗为心之液,心为少阴,肾也是少阴,故白术与心肾的关系更大。伤寒论中多处用白术也是以去湿为主,但与现代中药学的药理有很大的区别。 中药学经演变至今已是面目全非。
这里有两个张仲景用白术的著名的方子: 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例)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肾著汤: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例)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月国)痛,肾著汤主之。 说到方剂了,从上面两个方子看,每张方子只有四味药,很简洁。伤寒论中的方剂一般都只有七味药以下,最少的只有一味药,很多只有两味药,但其用药非常有针对性和兼顾性。现在的中医大夫开的方子,一般都要十几味,多则几十味。为什么呢? 我想,我们现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得不够准确,而对中药药理的理解又有误,所以很难开出小方,难以做到药精而力专而效宏。结果是药多也不见效,害得病人花了钱受罪。而张仲景的方子被中国人用了两千年,事实证明,只要你主证切合,确实能做到“效如桴鼓”,中医叫做“一剂知,二剂愈”,甚至是“覆杯而愈”。当然了,如果你已是慢性病,就是中医认为病入五脏,有积有聚有结了,那就要用丸药图缓,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消法”,比如桂枝茯苓丸,在如今用于治疗某些症型的妇科子宫肌瘤,非常有效。(强调: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应用,而绝不能是把中药直接去对应现代医学体系中的病名和病型。) “正邪虚实”,这是中医辩症的重点,不可以一带而过,我们讨论一下: 假设我们将人的体质的正常水平(平均值)也就我们说的正气水平定为“10”,邪气的强弱水平用“十”来表示,此时,正邪相当,相安无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体正气不足了,变为8了,而邪气(如低温或者说在低温下生存着的细菌等)水平不变,那么人就容易感受外部邪气,如感冒发烧,流涕咳嗽等。 如果人体正气水平未变化,但由于气候反常(前面说的五运六气即是),外部邪气水平增至十二,那么,正气为10的人可能也要感冒了。 降低人体正气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生气,上火,思虑,伤食、劳累、纵欲等等,这些因素不仅降低人的正气水平,而且还可以产生内邪,如生气导致肝气横逆或郁结,逆而伤血,结而化热等,伤血可以导致内出血即中医所说的肝不藏血,血若不归经,则瘀阻经络。若化热则会热伤络脉,内生痈疡。肝气本该顺行,若横逆,轻则冲击胃的经络,人就吃不下饭或者胃痛,这很常见。 中医中常用:平、太过、不及来表示三种状态。我们需要平,如果太过,则要去除,如果不及,则要补上。去除和补上达到平的状态,就是“以平为期”。中药处方就是在正确了解了人体的太过或不及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去去除或补上,使之恢复平的状态。这样说来,用药是不可以大意的,如果用错了,那就是毒,用对了才是药。谁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呢?中药如此,那西药呢?天然药物如此,那合成药物呢?想想看,是不是挺可怕的? 然而,我们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三类,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药性情平和,接近食物,所以可以长久地吃,而中品就算是我们理解的“药”了,不可以常服,下品就更是不可滥用了。 对于用药,黄帝内经还有强调: 黄帝问歧伯: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用无毒的药去治病,也就是去其九成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靠人体的正气来消除,靠比无毒的上品药还平和的食物来养护。为什么呢?因为,怕用过了,伤了人体的正气。你看,中医是何时等的严谨?如果我们不学习这些东西而仅凭那一点现代教育来的观念对中医妄加指责,那也太不公允了吧! 神农本草经中有些现代人认为有毒如铅汞之类的药物被列为了上品,于是有人便以此为例加以指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是错误,你也要明白,这部奇书的原稿早就不见,传抄千年,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是要从中去寻找也许是还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祖先发现的东西,它们有幸通过这部书传留了下来。而不是去挑剔,去批判,因为,我们还没有资格。 西方人曾有批评过《伤寒论》,因为这部书中有“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句子,于是西方人就笑话我们说,你看,中国人多有意思,胃里怎么会有燥屎呢?他们不知道,张仲景说的胃,是源于六经的,胃是足阳明经,大肠是手阳明经,二经都是阳明,阳明病就是说大肠和胃的病,这里的胃指的是大肠,大肠和胃被张仲景称为“胃家”,“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说,阳明病的要点是什么呢?胃系统邪实也,燥实也,胃和大肠有热并因此缺水啦,如果热在经络,那你吃点白虎汤吧,如果热在胃呢,你吃点调胃承气汤吧,如果大肠干燥了,你吃点小承气汤吧,如果燥的太厉害,那你吃大承气汤吧。但是,大承气汤太猛了,要小心用啊,如果你弄不明白,那就先给他吃一点调胃承气汤,看他吃了以后肠子里面有没有气,有气才可以吃大承气汤,没有气千万不可以用大承气啊。 这些,外国人当然不懂啦。好在他不懂,不然,岂不要来抢? 中医除邪,原则上是因势利导,常用汗吐下法:邪在表,汗解之,邪在胃,吐法,邪在大肠,下法。另有更细致的八法,如清法,消法,补法,和法,还有温法和上面三法。 辩明寒邪与湿邪哪个为重?邪是经络肌腠还是已伤及肾府?正气是否因久病而已虚?然后才可以对证处方。 如果寒湿之邪尚在经络肌肉,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做底方,以汗法为主。如果寒湿之邪已深入少阴,则可加细辛。如果肾气已虚,则需加炮附子。如果湿邪重,则加白术、茯苓。如果寒邪郁闭,令汗不得出,则可加酌加麻黄。 上面的桂枝汤和麻黄,算是汗法了,附子细辛白术可属温法,附子茯苓还可算补法。若有其它虚的症状,当然可以适当加参,另外,桂枝汤中的大枣,甘草均有补虚作用,大枣在本草经中有助十二经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张仲景的方子里大枣要用十二枚的原因了。 桂枝汤方现在用药量如下: 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桂枝汤并身并没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必须在服药后喝一点热稀粥并盖被子发汗,而且发汗也有要求,不能大汗,只能是全身潮润微似有汗。桂枝汤被称为天一第一方,药味平和,口感也不错,功能是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即调和营卫,使之同步。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方子特别多,很多时候,挺痛苦的病,只用桂枝汤系列就非常有效。记得好象是武汉健民有一款“龙牡壮骨冲剂”作为补钙药的,其实就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汗遗精早泄很有效。 假设上述辩证成立的话,可以将桂枝,白芍,甘草,附子,细辛,白术、茯苓、桑寄生,杜仲等药制为蜜丸或散剂,坚持服一阵子,服时用姜枣水送。这是本人治病的思路。用桂枝汤全方为君,调和不同步的营卫之气,并有健运脾气之功用,附子细辛白术茯苓共为臣,温散寒湿之邪。桑寄生和杜仲主腰痛,可补益精气即肾经之气而为佐使。随证可加减一些药味,如无汗加麻黄可发汗解表,杏仁可下肺气,调节大便不至于过于干燥。加蜜可以补不足,调和百药。如果因久病而有郁热,则可加清热药等等。就如张仲景所说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注意,请让大夫四诊后处方,此处仅是提出一种思路供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w/7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偏方大全治疗脱发生发的简易偏方大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