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20考研进行时第十五天
第十章祛风湿药 1.祛风湿药的相似功效比较 (1).络石藤与海风藤二者均能祛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但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2).五加皮、香五加与刺五加五加皮来源于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香五加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又称北五加,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刺五加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皮,功能健脾益气,补肾强腰,养心安神,化痰平喘。 2.具体药物(祛风湿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1).祛风湿热药 药物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备注 秦艽 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祛风湿,止痹痛,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①.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②.中风半身不遂 ③.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④.湿热黄疸 煎服,3-10g ①.风药中之润剂 ②.为治虚热之要药 臭梧桐 辛、苦甘,凉归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降压 ①.风湿痹证 ②.风疹,湿疮 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④.中风半身不遂 水煎,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 络石藤 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①.风湿热痹 ②.喉痹,痈肿 ③.跌扑损伤 雷公藤 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 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①.风湿顽痹 ②.麻风病,顽癣,湿疹,疥疮 ③.疔疮肿毒 煎服,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带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小时。也可制成糖浆、浸膏片等。若研粉装胶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禁服 为治风湿顽痹要药 海桐皮 辛、苦,微温。归肝经 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①.风寒湿痹 ②.跌打损伤 ③.疥癣,湿疹 豨莶草 辛、苦,寒。归肝、肾经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降血压 ①.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木,中风半身不遂 ②.风疹,湿疮,疮痈 ③.高血压病 水煎,9-12g。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桑枝 微苦,平。归肝经 祛风湿,利关节,利水 ①.风湿痹症,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②.水肿 防己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 苦,寒归膀胱,肺经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降血压 ①.风湿痹证 ②.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③.湿疹疮毒 ④.高血压 煎服,5-10g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湿热偏盛之要药 (2).祛风湿强筋骨药 药物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备注 五加皮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辛、苦,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①.风湿痹症 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③.水肿,脚气肿痛 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桑寄生 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苦、甘,平。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降压)强筋骨安胎 ①.风湿痹症,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②.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③.头晕目眩 煎服,9-15g 狗脊 苦、甘,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①.风湿痹症 ②.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③.肾虚不固,遗尿,尿频,带下清稀 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慎用 真枪实练 答案与解析: 1.BD。仙茅、仙灵脾、桑寄生、狗脊、五加皮、巴载天都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秦艽不能补肝肾、强筋骨;骨碎补、杜仲不能祛风湿。 2.ABCD。防己、秦艽;白鲜皮、蚕沙;木通、薏苡仁:络石藤、忍冬藤都为治疗风湿热痹的药组。 3.B。独活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无解毒降压作用;络石藤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无解毒降压作用;忍冬藤功效清热疏风、解毒、通络止痛,虽能解毒但无降压作用;桑寄生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虽能降压但没解毒作用;稀莶萆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降压。 4.ABCD。知母、牡丹皮、青蒿、秦艽都能清实热、退虚热。 5.B。海桐皮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海风藤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络石藤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臭梧桐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平肝;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6.A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常用中药功用鉴别的掌握程度。五加皮、桑寄生皆属于常用的祛风湿药,五加皮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两者的功效共同点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7.AC。此题旨在考查桑寄生和狗脊的应用。 8.ACD。此题旨在考查豨莶草、臭梧桐的共同主治病症。 编辑:珊瑚樱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z/2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396味單味中藥功效匯總
- 下一篇文章: 中医确有专长考试备考指导之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