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老先生桑寄生的应用经验
认识桑寄生 桑寄生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生于海拔20-m的平原或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桃树、李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木棉、马尾松或水松等多种植物上。 看来这桑寄生的适应性很强。 榕树寄生 毛叶桑寄生 马桑寄生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财主的儿子患风湿病多年,每逢阴湿寒冷天气便腰膝酸痛,行动十分困难。据说南山上有一个郎中会治风湿病,财主便派长工前去求医。经此郎中诊治多次,效果不佳。又到一年冬天,财主儿子的风湿痛日见加重,长工又被派去请那个郎中。这天,北风呼号,冰雪封山,行走十分困难,长工走了不远已气喘吁吁,就在一棵老桑树旁的山洞里歇息。想来路还遥远,正在发愁,抬头忽见那棵老桑树上缠绕的小枝条,很像前几次买回来的草药,何不掐几根带回去当药给财主的儿子治病。哪知吃这枝条后十多天,财主儿子的病居然好了起来。财主前去答谢郎中,郎中莫名其妙,仔细询问长工才知原委。郎中便采了些寄生在桑树上的枝条回去,试之,果然有效,遂取名为“桑寄生”。 孔伯华老先生对桑寄生的临床应用 在这里进一步对桑寄生进行了解,看一下孔伯华,孔老对桑寄生的应用经验。 孔老对桑寄生临床应用广泛,用量独特,配伍精当,并且有些用法开辟了桑寄生临床新用之先河,使人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第一,孔老用于治疗成人温热病伏暑内发,发热口渴,或温邪深陷,闭热于中,神昏不语;外邪渐致邪陷阴分,日晡潮热;小儿外感和痘疹等症。 不论年龄大小,皆用15g~30g,并与石膏、鲜芦根、鲜茅根、薄荷相伍,清疏芳解,化湿开窍,以解肌表湿热之邪。孔老之所以将桑寄生用于治疗外感之剂中,他说这与本品具有抗病毒的作用有关。 用本品治疗外感亦属孔老首创。 第二,孔老认为眩晕多由恣食肥甘厚味,或郁怒过劳,饮食不节,致伤脾胃,中气反虚,脾为湿困,聚湿成痰,蒙蔽清窍而发。中医辨证多为肝家气郁、痰热上犯,治以桑寄生为主,平降气血,豁痰熄风,渗化湿浊,一举而三得,这也与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方法相吻合,一方面降压,一方面利尿,达到平稳血压,避免复发的目的。 第三,孔老用桑寄生治疗中风,效果卓著。他认为:“中风发病颇急,盖早有前因,致口眼斜……,皆乃其果。 前贤论之甚详,尤以朱丹溪氏火气痰郁之说立论更当。闭者宜开,此病宜开者最多,宜于固气以回阳救逆而欲脱者甚鲜。因此常用桑寄生为主,豁痰开窍,通络涤痰,少者15~18g,多者用至30g,且配伍天竺黄、蝉衣、竹茹、莲子心等,大多一、二剂取效,迅速改善中风症状。 如阴分大伤,经络失养,四肢抽搐不安,或肝、胆、胃三经湿邪盛,筋络失养,用桑寄生清平抑化、柔肝豁痰,加磁朱丸最为适宜。 第四,孔老认为神志病及心悸患者,多属情志郁结,痰湿壅滞,肝胆郁热,邪扰心神,以致患者烦躁不安,夜不能寐,甚者痰迷心窍渐致神迷、多梦、失眠;或者脾湿较盛,心肝为热所扰,患者心跳作悸,孔老多用桑寄生清化解郁,兼涤痰涎,通灵醒神。 第五,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古方多以寒湿论治,且多杂用风药。而孔老的病案中疗湿热痹证的方药尤多,方中用桑寄生15~24g,清通渗湿,清透达络,补肝强筋,且配以石膏、知母清热之品可迅速止痹痛。可见桑寄生不失为抗风湿的良药。 第六,古医籍中记载桑寄生有止痛之效,如: 《本经》中记载“主腰痛”; 《滇南本草》中载“治筋骨疼痛”; 《本草纲目》中载其治“腹内坚痛”。 孔老在治疗杂病中,也用本品止痛,且应用范围甚广。如: ①头痛,孔老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清阳之府,外邪入侵或湿痰上犯,均可阻遏清阳之气,经脉不通而致头痛,用桑寄生清柔渗湿,即可止痛。 ②胁痛,多为肝家抑郁,水不涵木,湿邪郁阻,膈下痛楚,用桑寄生条达抑肝,化气渗湿而止痛。 ③胃脘痛,多属阴虚肝郁脾湿较盛,窜于中脘而作痛,用桑寄生可渗湿醒中,散结以畅气机而止痛。 ④而对于肝肾两经热郁,久渐湿邪下注的足跟痛,用桑寄生补肝肾、强腰膝,利水渗湿而止痛。 ⑤对于妇人痛经,属于肝家气郁,血分瘀阻,经行腹痛,用桑寄生可化湿柔肝和中而止痛。 第七,《名医别录》云:“桑寄生法生树枝间,寄根在枝节间,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 《证类本草》又谓:“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但生此一物也。又有于柔润滑细枝上者,如何得子落枝节间,由是言之,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当日惟取桑上者,实假其气耳。” 可见本品寄生于桑枝节间,感寄生之气,比类取象,当有散结消肿、消散痰浊之作用。 通过取类比象的思维,孔老亦认识到此点,即用本品治疗瘰疬痰核。孔老认为:瘰疬痰核属阴分虚燥,湿热相乘,痰涎未化,或湿痰郁阻肺络,项发结核,即用桑寄生清滋和化,清渗柔肝,兼消痰核。 产后乳痈,属肝家热郁,湿痰亦为气阻,孔老用桑寄生柔肝咸软达络豁痰。 症瘕积聚多属血因气结,脾湿亦盛,或肝热脾湿,两胁胀痛,孔老用桑寄生通络化痰,利湿和化,达络柔肝,症瘕得此而消。 另外,孔老还用桑寄生治疗消渴、遗精、脱发、各种血证等。 可见孔老对桑寄生的运用昌发古义,推陈出新,不背于古,而又有新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病案一:看完孔老的临床发挥后,我们继续看一个病案: 重用桑寄生至90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案例:吴某,男,32岁,农民,年3月12日初诊。腰项部僵痛10余年,加重3年。年3月无明显诱因渐见项部晨僵不适,1年后腰痛活动不利。 年髋,膝亦痛,背驼,曾在县、医院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治疗年余,停药后复发。 目前腰背及项髋,膝部僵硬疼痛,疼处固定,有凉痛感,久坐及夜间痛僵明显,全身畏寒倦屈,检查平腰背驼,下肢肌肉轻度萎缩,形瘦,腰脊双髋活动受限,舌质暗淡,苔薄,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血沉(ESR)18mm/h,抗链球菌溶血素。(A0S)阴性,类风湿因子(RA)阴性,白细胞抗原(HLA—B27)阴性。X线片腰椎间小关节模糊,骨质松,双髋双骶髂关节模糊,间隙变窄,诊断为肾痹(强直性脊柱炎),证属督虚邪闭。 治以壮督去痹通络。处方:桑寄生90g,狗脊30g,牛膝20g,木瓜20g,巴戟天20g,五加皮20g,木香6g,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注意保暖,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3月22日二诊:经服上药后腰项等痛僵明显减轻,继服10剂。 4月3日三诊:经上治疗后腰髋等痛僵基本消失,目前髋关节活动受限,下蹲不便,行走如鸭步,舌脉如常,上方加炮穿山甲6g为末冲服,10剂。 4月4日四诊:经以上治疗后,右髋关节活动及下蹲不便较前明显减轻,炮穿山甲改12g,10剂。 年6月追访,背驼较轻,体质尚好,已从事正常农业劳动。 这些案例,大家可以做为临床参考,但不管什么案例,大家一定别忘了因人而异的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否则照猫画虎,只能虎不成虎,猫又失猫。 病案二:朋友那年假期探亲,路上才十个小时的车程,回到老家后却感觉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般。当时她想,好好休息几天,体力就会恢复过来的吧。于是晚上八点,就去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才起床,睡足十二小时。可是,两三天下来,疲惫的精神状态却没有得到半点改善。 这时她疑惑地对母亲说:“是不是离家久了水土不服呢?”直到晚上仍然辗转反侧迟迟不能入睡,半夜还醒来无数次,而且越睡越困倦。母亲听了,从头到脚将她审视一遍,然后说:“女儿,看你,头发干枯,皮肤粗糙,眼睛干涩,手掌心冰凉,手指上的青筋凸显,不是因为一天两天的劳累,而是气血两虚呀!一会儿跟我去桑园里,砍些桑寄生回来给你煲汤煮茶喝,补一补,好好调理一下身体。” 在桑园里,母亲从桑林中寻找到一些寄生在老桑树上的小灌木,让她折下来,并告诉她,这就是桑寄生了。她说这些小灌木的枝茎是圆柱形的,灰褐色的表皮很粗糙,分枝很多,碧绿青翠的叶子椭圆形,互生,看上去很坚硬的枝干却十分爽脆,一折就断。原来,桑寄生就是顾名思义的长桑树身上的其他小灌木!朋友也明白了过来。就这样她母亲用桑寄生的枝干叶子熬汤去渣后,再加入鸡蛋、红枣、枸杞子、红糖,早晚一碗,让她喝下去。喝了三天后,朋友的睡眠就正常了,体力也恢复了,整个人恢复回精力充沛的状态之中。气血这东西,就真是这么玄!气血充足了,人就健康精神了。 但这并没有结束,在朋友假期结束回广州时,母亲执意要她把一大袋晒干了的桑寄生带上,让她常常煲汤煮茶来喝。朋友却嫌麻烦不想带就推辞说:“她到药店买些阿胶、当归,一样是补血补气的。”母亲却说:“不一样的,阿胶、当归燥热,而且贵。她体弱湿滞,桑寄生不燥热不寒凉,更适合服用。”知女莫若母,朋友听了,也只好顺从母亲了。 按照母亲的嘱咐,每周两天,每天早晚一碗鸡蛋桑寄生汤,或桑寄生煮水当茶喝。两三个月下来,她的头发就恢复了乌黑柔顺,皮肤白里透红有光泽了,眼睛也不干涩了,手脚温暖了,每天的睡眠一觉到天亮,感冒少了,身轻体爽精神奕奕。 《神农本草经》上说的:“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服,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其实明目,轻身通神”。 《别录》说,桑寄生“味甘、无毒,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桑本与肾有关,你看看这两个字。都有个又字出现其中,这株植物偏偏又寄生桑之枝杆之上,这叫什么,吸尽精华呀。 馨若淽兰与君同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z/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手感看健康冬天手凉脚凉为什么还流汗
- 下一篇文章: 收藏名老中医给自己家人的调理秘方,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