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著作」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又名《史氏指南方》,北宋·史堪撰。是一部反映宋代医学发展特点的方书,约刊于年以前。共分上下两卷,31门。主张治病立法强调“保真去邪”,处方用药多有创见。书中除关于四时正脉、运气生病等基础理论的论述外,主要记载了大府秘、大府泄、小府秘、小府泄、身寒、头痛、胀满、黄疸、疫毒痢、半产等30余种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脉症及方药。史氏处方多得之于个人经验,独出机杼,其中治便秘用紫菀,治赤痛用桑寄生,治脾胃用风药以及治痰先顺气的理论,富有创意。全书载方共90余首,其中冠以方名者,如“荆芥散”“神和散”等共27首,所用药物多为麻黄、羌活、三棱、莪术等发汗利血之品,以及狗脊、巴戟、桑寄生、萆薢等强筋健骨、祛风除湿药物。诚如清人周学海所评,因史堪为蜀人,而蜀地多湿,易痹阻筋骨,导致血滞、血痹之故。重视运气学说,运用“五运六气”的生克制化理论来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该书在诊断方法上重视察脉辨证,对于瘀血、痰饮诸学说殊多发挥,今之研究者尤为珍视。《史载之方》虽是一本方书,却十分重视医理的阐发,采用“随证论脉,按方施药"的编写方法,条分缕析,要言不烦,所论均与具体病证的诊断治疗相结合。对《素问》《脉诀》《伤寒论》等多有阐发,颇切临床实用。如“伤寒论”一门提出治伤寒有四失:一失之愚,即不辨阴阳,不分内外。当汗而下,当下面汗;二失之不精,即不知病之源流,不识病之传变,误投药饵;三失之怯,即当邪气炽盛、病情危困之时,不能果断处理;四失之暴,即以不怯为志,好胜逞强,鲁莽行事,妄下药饵。这四条是为医之大忌,也是史氏对治疗其他诸病的告诚。《史载之方》刊行之后,影响颇著。从宋代诸家方书以及稗官杂记对史氏佚事与理法方药的记载和引证,可见一斑。本书传至清代已十分罕见,为藏书家之珍藏。

《韩氏医通》

《韩氏医通》,明·韩懋撰于年。为综合性医书,共两卷,分9章,共95则。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章、脉诀章、处方章、家庭医案共5章;下卷列悬壶医案章、药性裁成章、方诀无隐章、同类勿药章计4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式,指出四诊对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其“六法兼施章”中的医案格式即一望形色、二闻声音、三问情状、四切脉理、五论病源、六治方术,成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之重要参考。在临床上对补法的运用尤有心得,书中所载补法较为详细。韩懋处方用药十分重视与病人年龄、体质、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的关系,论述精当。如他提出“老年宜专调气”“中寿之年,惟宜补剂”“运气风上,禀赋为之权衡”等治疗原则。创用了三子养亲汤、五瘟丹等有效方剂;并记载了半夏曲、霞天膏等的制法。现存明刻本、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弄丸心法》

八卷。清·杨凤庭著。成书于年,初刊于年。本书为综合性医书,作者谓医家治病,选方遣药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卷一、卷二总论脉诀,以及按脉审虚实、决生死等;卷三、卷四杂论医理、药性等基础理论;卷五至卷七内科杂证;卷八妇科、儿科。全书强调脉理,主张疾病的产生系患者正气亏虚所致,故治疗尤其注重补虚,特别擅长失血、虚劳等虚损性疾病的治疗。现存清刻本。

《失血大法》

清·杨凤庭著。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刊于年。年,曾经渠县杨体仁辑入《一壶天》中。《失血大法》全书仅多字,除一篇短序外,既无前言后记,亦无篇章卷目。然其内容段落分明,层次清楚。首言血证的病理机制和辨证施治方法,次论其与虚劳和痨瘵的关系,其论失血以吐血为主,兼涉咳血、咯血、溺血、便血。辨证中尤重脏腑虚损不足,选方用药多采撷前人而又有所发挥,同时提出他个人的独特见解,认为:“失血一证,大抵由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则阴虚生火,脾不统血又阳虚生痰,此火与痰本从虚生,而不可独治火清痰也。”从而提出了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和重在肝脾的主要病位。在治法上他独树一帜,杨氏多以甲己化土汤(芍药甘草汤)作为基础方,然后根据“气逆者调之,血热寒之,血寒温之,血滞行之,血逆降之,血脱固之,气虚补之,气脱收之,脏虚填之,上之下之,扶之抑之”的原则,开列了十多个作为示范的加药法,于临床辨证,较为得体、书中还记载了他按照血证的发病特点,从脏腑辨证出发、运用古方的一些临床经验。并扼要讨论了虚劳和痨瘵。

《齐氏医案》

六卷。清·齐秉慧著。名为医案,主要内容多为医论。成书于年,为齐秉慧晚年集数十年心得,参合古今诸家之议论,历时36年编撰而成。卷一、卷二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三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四、卷五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六为妇、儿、外科医案。该书记录了齐氏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一些有效方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蜀中医纂》

六卷。清·陈清淳辑。成书于年,刊于“民国”12年()。卷首医论,强调四诊,尤重脉诊,论述辨证、组方、用药要点,卷一论脉,集成歌诀42篇,主要论述十二经脉及穴名,各种脉象及脉诊方法:卷二为外感门,主要论述伤寒、痉证、暑、中风、黄疸、头痛、霍乱等49条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卷三为内伤门,主要论述气、衄血、痨瘵、噎膈、痰饮、咳嗽、虚劳失血、水肿、汗、怔忡、健忘等38条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卷四为女科门,主要论述经、带、胎、产等常见8类34条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卷五为外科门,主要论述发背、跌打损伤、肿疡、疔疮、杨梅疮、乳痈乳岩、附骨疽等外科病证的证治。多选取前贤所述,以“简而赅,详而要”为特色,个人心得较少。

《医理发明》

八卷。清·黄元吉编。初刊于清道光十三年(),一名《医理不求人》。卷一脉诀,论脉主病、五脏、阴阳、男女、用药等基础理论,以及头痛、咳嗽等的证治;卷二论述吐血、下血,及胎儿、小儿诸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治疗;卷四列有头痛、疟疾、幼科、白带等医案18则;卷五论眼科、外科及医案;卷六论药性,载药余味;卷七为经验杂方;卷八为伤科穴道图及方剂。本书集作者的医学理论研究心得和40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临床经验,对药性理论和辨证法则均提出了一些个人独特见解。

《家传医秘》

二卷。清.·齐秉慧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又名《齐氏家传医秘》,为《齐氏医书四种》之一。卷上辨五行八卦、生克制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经治病、方药合参等;卷下载杂症诊治诸法。论旨多宗医旨,取法前贤;论治多循成法,善于化裁古方,而不泥于古。治外感常用羌活汤、败毒散之类,疗内伤善用补中、归脾、四君、六君、八珍、十全、养荣、六味、八味等方。讲究辨证,立法精准。

-E/N/D-

版权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yc/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