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www.zgbdf.net/m/

益母草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药物,有“妇科第一方”的美誉。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益母草的记载——“中谷有蓷”,其中的“蓷”便是益母草。在《神农本草经》中益母草被列入上品,始称茺蔚,又名益明、大札。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益母草就是能使母亲受益的草药。在临床上,有的医生开处方时,有时把益母草写成坤草,这是因为在周易上,坤代表阴,女性属阴,故名坤草。

益母草全草可以入药。现代研究认为,益母草制剂有兴奋动物子宫的作用,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率。

(苑芝秀先生熬制的益母草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一部》中收录了二种以益母草为植物来源的中药:益母草和茺蔚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益母草并非治疗妇科疾病的专用品,有时男士也可以用。比如,对一些跌打损伤、胸痹,只要有瘀血,男女都可以用。近年来,益母草用于冠心病,应用比较广泛,并不分男女。

在这次“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中,烟台莱州市的苑芝秀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益母草植物图片,不但确认了这种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存在,也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辨识益母草提供了很大帮助。

这些图片拍摄于年11月~年9月3日,原生植物分布于莱州市土山镇薛村和夏邱镇。

感谢苑芝秀先生!

点击查看活动方案: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开始啦!!

一、益母草的植物形态

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又名茺蔚、坤草、九重楼、云母草、森蒂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植物形态如下: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达cm。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有节,有倒生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3cm,上部叶柄短;叶形不一,茎下部叶轮阔卵形,基部宽楔形,掌状3裂,裂片长圆状菱形或卵圆形,两面密生细毛;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分裂成3个或多个长圆状线性裂片;上部叶羽状分裂,花序上部苞叶近无柄,线状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齿。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15朵,无花梗;苞片刺状,短于萼筒;花萼钟形,外面贴生疏毛,内面上部有柔毛,萼齿5,二唇形;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筒外有柔毛;雄蕊4,二强,花丝被鳞状毛;子房4裂。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

(以上图片由苑芝秀先生拍摄)

在现实生活中,益母草有开红花的,也有开白花的,通常认为开红花的活血化瘀效果比较好,因此临床上一般用红花益母草。还有的人认为,益母草要用嫩苗,就像绵茵陈一样,叫童子益母草,现代研究认为并不好,此时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很低,在其开花时最多,质量比较好。

二、益母草(中药名)

中药益母草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在花盛开或果实成熟肘采收者,品质较次。

1、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2、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1、鲜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2、干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略润,切段,干燥。其饮片性状为:呈不规则的段。茎方形,四面凹下成纵沟,灰绿色或黄绿色。切面中部有白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轮伞花序腋生,花黄棕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苦。

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寒性主要针对的是生品,清热解毒应该用生品。平常使用的益母草是用酒炮制的,酒是温通血脉的,因此炮制后的益母草已经不再是寒性的了,可以不考虑它的药性。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疔肿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贯瞳人,及头风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走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2、《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3、《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疔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4、《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赋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

  

具有兴奋子宫、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及降低血压等作用,还有利尿及抑制皮肤真菌等作用。

9~30g;鲜品12~40g。

孕妇慎用。阴虚血少、月经过多、寒滑泻利者及孕妇禁服。

调经:益母草作为活血化瘀药,如果是由瘀血引起的月经失调,可以与红花或丹参合用;如果是由气血亏虚引起的,也可以用。因为它的作用比较平和,少量加一点,有利于补血药的效果,补而不滞。如八珍益母丸中就加了益母草,补而不滞,对月经失调,无论有无瘀血,实证或虚证,都可以用。

产后:对妇科病来说,尤其适用于产后。产后子宫需要恢复,而益母草能收缩子宫,单用都有效,现在有益母草浸膏、胶囊、颗粒等多种剂型,不管是复方还是单用,都可以作为产妇的常规给药,中医和西医临床都在用。古人又称之为“经产要药”,如果没有什么症可以辩,就单用;如果有寒热虚实,就作相应的配伍。产后虚汗者居多,可以加入生化汤使用。

益母草用于利尿退肿,比较适合于湿热水肿,近年来结合西医辨病,水肿有心源性、肾源性、营养不良性等,益母草比较适合于肾源性,就是肾炎引起的水肿。

1、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2、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益母草研汁,服一盏,绝妙。(《子母秘录》)

3、产后血闭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服。(《圣惠方》)

4、治痛经:益母草30克,香附9克。水煎,冲酒服。(《福建药物志》)

5、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6、治疗肿至甚:益母草茎叶,捣烂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圣惠方》)

7、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炖服,连服一周。

8、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独行方》)

9、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10、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九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11、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三、茺蔚子(中药)

中药名茺蔚子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本品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茺蔚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茺蔚子:取净茺蔚子,照清炒法炒至有爆声。

辛、苦,微寒。归心包经、肝经。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各家论述

1、朱震亨: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2、《纲目》:茺蔚子,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时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诸药治人,获效甚多。盖包络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补阴,故能明目、益精、调经,治女人诸病也。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当归虽辛温,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谓目得血而能视,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滞病目则宜之,故曰明目。

3、《本草经疏》:茺蔚子,为妇人胎产调经之要药。此药补而能行,辛散而兼润者也。目者,肝之窍也,益肝行血,故明目益精。其气纯阳,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气。肝脏有火则血逆,肝凉则降而顺矣。大热头痛心烦,皆血虚而热之侯也,清肝散热和血,则头痛心烦俱解。

4、《本草正义》:茺蔚,古人止用其子。《本经》之明目益精,则温和养血,而又沉重,直达下焦,故为补益肾阴之用。除水气者,辛温下降,故能通络而逐水。其茎可浴疹痒,则活血疏风之功也。

茺蔚子在临床上常用于眼科。主要用于肝热的或又有瘀血的目赤肿痛,也可以用于肝肾亏虚。如桑叶、菊花等,在眼科方中经常用到,主要是清肝明目。如果是肝肾亏虚,可以配伍枸杞子等补肾药。

有降压、兴奋子宫等作用。

5~10克。 

瞳孔散大者慎用。有报导称,茺蔚子炒熟研粉,一次服30克可引起中毒,服后4~6小时出现胸闷无力,全身酸痛,下肢不能活动等症状。

1、乳痛恶痛:用茺蔚子捣敷及取汁服。(《普济方》)

2、小儿疳痢痔疾:茺蔚子煮食之。(《普济方》)

3、子宫脱垂:茺蔚子五钱,枳壳四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头昏晕,三赤肿痛:茺蔚子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川牛膝1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

5、治高血压:茺蔚子、黄芩各9克,夏枯草、生杜仲、桑寄生各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版)》第-页,第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2、《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第页,中国古籍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3、百度百科词条“益母草(中药)”、“茺蔚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

4、百度百科词条“益母草(唇形科母草属植物)”。

4、张廷模:《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年5月第1版。

文中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应用请以医生诊断和处方为准,因擅自服用造成不良后果者,本号概不负责。

点击查看“我找到的药用植物”:

?样板来了:一位莱州朋友拍摄的药用植物图片

?刺儿菜:我找到的药用植物

?酸枣:小时候经常在村边见到,现在才知是一味养心安神药

?商陆:这可不是“土人参”,服用千万要小心!!

?地黄:六味地黄丸中的第一味药!

?半夏:为什么叫半夏,而不叫全夏?

?苘麻:这是一种田间杂草,也是一种药用植物!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yc/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