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桑寄
概述 桑寄生,中药名。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别名 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茑木。 图片 产地 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形状鉴别 桑寄生茎枝呈细长圆柱形,似桂枝,外皮红褐色,有无数细小的斑点(皮孔),嫩枝有棕褐色细毛。质坚硬,木质,不易折断,断面皮层红棕色,木部色较浅,中央有小髓心,色较深。叶多脱落,似革质稍脆,卵圆形,黄褐色,无锯齿。气微,味涩,以枝细,质嫩、红褐色,带叶者为佳。 炮制 原药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归经 苦;甘;性平。 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相关配伍 ①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穷、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干金方》独活寄生汤) ②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挫,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③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 ④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草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 ⑤治漏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 相关论述 1.《本草蒙答》: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2.《本草经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核湿,故亦疗痹。 3.《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4.《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人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屡痔而酸感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桔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乎。 5.《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6.《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计。 7.《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8.《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9.《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瘦。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 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10.《本草蒙签》: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11.《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推荐阅读: 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辣”? 2.你年纪轻轻,记性就没有忘性好了 3.恐惧,是第一伤肾的源头 4.“中药零食”好处多,你吃对了吗? 推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yy/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怀念岭南汤王佘自强含泪收藏102种
- 下一篇文章: 周岱翰谈食养靶向药物治疗期间的营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