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周光白。

人老了,都会琢磨一个问题:死亡。

尤其上了年纪之后,往往都会得病。可能你会说,岁数大了,哪能不得病呢?

但是,我始终认为,在衰老和疾病之间,一定有某个东西,作为桥梁,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后来,在老师、同窗以及大量临床验案的启迪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是答案之一,这就是脾阳的虚少。

没错,就是脾阳。这样一个后天之本,它的衰弱,是导致百病缠身的根源。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你听听,是不是这么回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43岁。

她从41岁开始,就确诊类风湿了。无奈之下,两年里她用过激素治疗,但效果不好。

到后来,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脊椎关节疼痛异常,而且伴随周身关节的游走疼痛。尤其是阴天下雨和劳累之后,这种疼痛十分明显。可以这么说,浑身上下,没有好地方了。

怎么办?这时候,她想到了中医,想试一试。

刻诊,患者脉沉缓而滑,苔薄白,舌质淡,气短乏力,面色晄白,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

了解到这些以后,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红参,白术,黄芪,干姜,炙甘草,桂枝,防风,桑寄生。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连服16剂以后,脊椎和周身关节的疼痛,大大减轻。接着,上方加麻黄,菟丝子和杜仲,乘胜追击,连服42剂。最终,患者诸证悉平,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现在,我说说这里的道理。

其实,这个女患者的问题,就在于脾阳不足。

脾主气血的生化。脾阳不足,生化无力,所以患者气血虚弱,表现出来就是气短乏力,面色晄白。

脾,主四肢,同时又生化卫气。脾阳不足,四肢失养,再加上阳卫之气不足,不能卫外,所以外界的风寒湿邪,就容易袭击她,纠缠她,导致包括四肢和脊椎关节的疼痛。风邪偏盛,所以就游走性疼痛。

没办法,脾阳不足,百病缠啊。你自己的正气不强大,外界的邪气当然揪住你不放。

该怎么办?内补脾阳,外散风寒湿邪。

这里头,用到了一张古方,这就是理中丸。它出自《伤寒论》,基本组成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医案里,在这个基础上,加黄芪、桂枝、防风和桑寄生。

理中丸,我们都知道,是温补中阳、补气健脾的方子。它对脾胃虚寒证、脾阳虚失血证,以及中阳不足导致的胸痹等,有疗效。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患者脾阳不足。其中干姜大补脾阳,为君药。人参辅助健脾温阳。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健脾、调和诸药。

医案中,加入黄芪、防风、桑寄生、桂枝。其中黄芪可以辅助健脾益气。桂枝和防风能祛风散寒除湿,桑寄生补肝肾。如此,就起到内补中阳,外散邪气的作用。

后期加入菟丝子、杜仲和麻黄。其中,菟丝子和杜仲补益肝肾,扶助正气。麻黄散寒解表,对风寒之邪给予致命一击,彻底把它们赶出身体。

这就是基本的用方思路。它是利用理中丸治疗类风湿的典型验案。

由此可见,脾阳不足导致的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脾胃消化方面那点事。脾阳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脾阳不足,则四肢百骸失养。脾阳不足,则阳气亏少,引发血瘀痰凝。所以,各种各样的邪气、病症,都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我袭来。

所以我说,温补脾胃之阳,是非常重要的。而脾阳的衰弱,又往往从脾气不足开始。脾气不足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我们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不好开始,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gj/1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