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归胶艾汤”也称为“胶艾汤”,最早出自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它具有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作用。张仲景对此方的论述是这样

的: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关于条文中的“胞阻”一证,我们必须弄明白,妇人有漏下的疾病,到了五六个月若堕胎而下血,那是因为癥痼的原因,也就是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所引起的。若无痞块,只是腹中痛,就是胞阻证。就是说,妇女有子宫出血的,还有流产后继续出血不止的,还有妊娠期间出血的,还有妊娠期间腹中疼痛的,都可以用胶艾汤这个方来治疗。

在《金匮要略》中其原方组成为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当归,艾叶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干地黄原方没有用量,按《千金方》的使用量为六两,故录入)。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此方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将“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单独组方,就是名传后世补血养血的“四物汤”,因此“胶艾汤”也称为“胶艾四物汤”。四物汤,也许许多人较了解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可见其作用之大,受后世如此之看重。

此方的组成也就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阿胶,艾叶,甘草,但其因为用量的大小,君臣佐使有所不同,该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川芎,也就是四物汤,它具有养血活血,调补冲任,它是臣药和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再加上和阿胶善于止血。诸药配合,形成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汪昂对此方有很高的评价,在《医方集解》中说:“此足太阴、厥阴药,四物以养其血,阿胶以益其阴。艾叶以补其阳,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消中带补,是消补兼施之剂

一种非常奇怪的病,看张仲景是怎么治疗的

因此呢,我们可以看出胶艾汤主要功能是止血,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出血证,例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尽、妊娠子宫出血等等。但是这个方中还有阿胶、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等补血养血药,所以兼具补血的功效。因此胶艾汤在妇科疾病的应用非常广泛。

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妇人经水淋漓,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中有芎、归,能于血中行气;艾叶利阴气,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其中冲、任指的是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和任脉。冲脉总领诸经气血要冲,有促进生殖的功能,它同妇女的月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称为“血海”。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为生养之本。冲任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提前,经量增多,淋漓不尽等相关的症状。故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水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都可用此方治疗。

总之,从东汉末年到现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芎归胶艾汤”在临床上救治了无数的病人,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方。当然在使用中也可随证加减,如腹不痛者可去川芎,血多者当归可减量,并加入贯众炭,地榆炭等。气虚明显者,或少腹下坠者,可加入党参,黄芪,升麻等。腹痛明显者,可加入杜仲,川断,桑寄生等。所以说,胶艾汤主要用于女性月经过多,产后下血不绝等症状,尤其对长期失血导致的血虚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w/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