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证怎么辨治奇病出怪招,调节枢机
《内经》开阖枢理论指导,治验“头热脑胀”疑难病案: 这篇文章主要适合中医专业人士,资深中医爱好者,深受病魔困扰的久病成医者阅读,若非……那就……将就…… 开篇之前,先复习一下经文《素问·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枢机论》: 经曰∶太阴为开,厥阴为阖。盖太阴脾土,得此枢而散精以升于上;太阴肺金,得此枢而布精以降于下,能升能降,故谓之开。由是厥阴心包络,得此枢而阴血以生;厥阴肝木,得此枢而阴血以藏,以生以藏,故谓之阖。是太阴、厥阴之开阖,皆少阴之枢所默运者也。 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盖太阳膀胱,得此枢而水道通调;太阳小肠,得此枢而食物变化,通调变化,故谓之开。由是阳明胃腑,得此枢而阳气含纳;阳明大肠,得此枢而阳气收藏,含纳收藏,故谓之阖。是太阳、阳明之开阖,皆少阳之枢所默运者也。 然则少阴、少阳,非阴阳出入开阖之枢机者哉?若其枢一有不利,则出入之机停;出入机停,则开阖之机废。能开不能阖,则泄泻诸病生;能阖不能开,则噎膈、便闭诸病生。 脾胃病则土不生金而金败,金败则水衰,水衰则木枯,木枯则火炽,火炽则水益涸,水涸则龙火起,龙火起而风火、雷火、燥火亦相继而起,则一身无非火矣。夫此火之来,总由于枢之不利,火即阳气外越,而不能根据附于阴者也。 病例 首诊:年10月6日 李某英,女,56岁,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人。 主诉:阵发一过性头热、头胀三个月。 现病史:近三个月来,时不时一阵轰热上头,随之头脑憋胀,自觉额头发热(用手触摸额头也不热、体温不高),脖子周围及以上出汗,伴胃部不舒,嗳气,反酸、烧心。每天不定时、无规律反复多次发作,每次发作约一至三分钟左右。曾多次多方诊治,均未获效。 既往患高血压病多年,常服降压药,平素易打嗝、嗳气,偶尔泛酸烧心。 刻诊:面色萎黄,精神尚可。大便时干时稀,腰膝酸痛无力,饮食、睡眠尚可。舌红,边有齿痕,苔白略厚,舌面微干,舌中多小横纹。脉细弦。血压/mmHg。 诊断:“眩晕,肝肾阴亏,虚阳上越证”,用天麻钩藤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天麻15,钩藤12,煅石决明20,黄芩12,桑寄生30,夜交藤30,炒杜仲12,柴胡12,姜半夏12,白芍15,龙骨30,牡蛎30,葛根30,生地15,天花粉15,玄参12,甘草12 取7剂,一天一剂,水煎二次,温服。 分析:此证以“轰热、头胀、头热、脖子以上出汗”为主诉,罹患高血压病。虽以“头胀、头热”为主症,然中医并无“头胀、头热”等病名,只好借用“眩晕”作为诊断,辨证为”肝肾阴亏,虚阳上扰证”。用“天麻钩藤饮”以补益肝肾之不足,平抑肝阳之亢盛,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疏肝和胃,镇潜虚阳”,因舌面干,且有裂纹,加葛根,玄参,天花粉,以助养阴降火。 二诊:年10月17日 服药7天,各症状无一减轻。大便偏稀。察舌象,舌质变为淡红,白苔比之更多、更厚些,舌面仍略干,多细小横裂纹。脉细弦,右脉弱无力。血压/mmHg。 前方去夜交藤,葛根,生地,天花粉,玄参。加枳壳,川芎,香附,茯苓,益母草,姜厚朴,干姜。以减养阴清热之力,增行气温中之功。 处方:天麻15克,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黄芩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枳壳15,白芍15,川芎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姜半夏12克,桑寄生30克,茯苓20克,杜仲15克,益母草12克,甘草15克,姜厚朴12克,干姜15克。 取7付,一天一付,水煎两次分服。 三诊:年10月25日 唯“头胀”略有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大便由“时干时稀”转为“稀溏、不成形”。胃部不舒、打嗝、嗳气明显。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弱,弦脉不见了。血压/90mmHg。 沉思:已服药14付,效果甚不理想,唯头胀微减,脉不见弦。其余诸症仍存,且胃部不舒明显,大便转稀溏。难道是辨证思路不对吗? 此证虽酷似“肝肾阴虚,肝火上炎”的“眩晕证”。但服了14天的“天麻钩藤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诸症没有明显缓解。应为辨证错误! 深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阳门开的时候,阴门要逐渐关闭,阴门开的时候,阳门也要逐渐的关闭,而阳门关闭的时候,阴门要逐渐打开,阴门关闭的时候阳门也要逐渐打开。这样才能保持阴阳升降出入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健康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可以理解为:诸治阳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阴;诸治阴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阳。 张锡纯说:厥阴不治,求之阳明。 此患“头胀,头热”虽为主诉,但并非头晕、头痛等典型症状。且“头热”只是自我感觉,体温并不升高,用手摸,也不热。而“胃里不舒服,大便时干时溏,舌苔白厚,齿痕,右脉弱”等症,虽非主诉症状,但足以说明,太阴脾土不足,阳明戊土不得沉降,浊气郁而化热。证属脾升胃降之开阖失调。阳明主阖、主降,阳明病的主要症状就是“不阖的热”和“不降的逆”之表现。阳气该收不收、该降不降,就会出现“热”和“逆”的问题。热表现在肝脾经症为“头热”,不降表现在胃、大肠腑症为“胃气上逆、嗳气、打嗝、泛酸、大便或干或溏”。 脾属太阴,胃属阳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太阴开,则肾、肝之清阳之气随脾上升至头顶。阳明阖,则心、肺、胆之浊阴之气随胃下降至二阴。今患者“额头热、头胀、脖子以上出汗,胃部不舒、嗳气、大便时干时溏、面色萎黄、舌苔白厚”等症,均为“阳明胃主降”之功能失调而表现的腑证。“阳明胃”之“降浊”失职,浊阴不降,遛于巅顶之上,而“头胀、头热”。阳明不降,胃气上逆,则反酸嗳气打嗝,胃部不舒。而“脖子以上出汗”亦是“阳明热”的特有症状。黄元御说: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 结论: “阳明阖”的机制出现了问题。然阴阳之开阖,总与“枢”有关,故调节阳明、太阴阖开之同时,还应适当调节少阴、少阳,以利枢机。 拟方: 石膏30g、姜半夏20克、黄连3克、生白芍15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9克、防风9克、柴胡9克、白朮9克、陈皮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牡蛎30克。 取3付,一天一付,水煎两次混匀,分三次温服。 四诊:年10月29日 诸症痊愈,头脑清醒,全身有力。唯胃部仍有不适,大便成形,一天一次。李东垣“升阳益胃汤”5剂,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12克,羌活9克,橘皮9克,茯苓15克,柴胡9克,泽泻5克,白术9克,黄连3克,牡蛎20克。 取5剂,一天一剂,水煎两次分服。 五诊:年11月2日精神状态良好,诸症全消,偶尔仍有泛酸烧心,胃部不舒。用张锡纯“升降汤”善后收官。 处方: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陈皮12克,川厚朴10克,生鸡内金12克,知母6克,生白芍12克,柴胡9克,桂枝6克,川芎9克,生姜9克。 取10剂,一天一剂,水煎两次分服。 按语 此证所现症状既不典型,按中医教材讲的辨证论治理论,极易误判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当用到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时分析时,豁然开朗,机理明晰。所幸用“天麻钩藤饮”的同时,加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二诊时又加用枳壳、香附、干姜等配合柴胡,有了调节少阴、少阳枢机的作用,使阳明微微得阖,浊阴稍稍得降,头胀才稍有缓解,脉之弦象消失。但太阴升机仍差,阳明阖机无力,故胃部不舒、打嗝、嗳气不减,大便由时干时稀,转稀溏。机理明,则疗效著。 黄元御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证以阳明阖机失职为主,太阴开机次之,与少阴、少阳枢机不利相关。故以石膏辛凉沉降清热为君,半夏、白芍、黄连、陈皮、牡蛎,收敛沉降,以助阳明阖机,使浊阴之气下降。茯苓、泽泻使下降之浊气有出路可去。柴胡、升麻、防风升举清阳之气,以助太阴开机。参、芪、术、甘草、干姜健脾益胃,培补中土化源。使脾胃枢轴转动,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诸症自除。 同仁堂医师简介王永胜第九届全国名老中医临床技术高峰论坛特邀嘉宾 中国中医健康管理工程首席健康指导专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z/6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沟1种ldquo不老草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