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随便发个舌苔,下面大多数人都会分析,这个气虚,那个脾虚,这个阳虚,那个又肾虚。这个并不难,学点舌诊知识就能看准。但是治起来就难了,因为这就是一个专业的问题。我这里要说的是,虽然现代人虚症很多见,但是纯虚无实的人也几乎没有,大家辩证时不能只看到“虚”的部分,而忽略了“实”的部分。毕竟先祛邪后扶正,才是中医的一般治疗顺序。但虚实夹杂的体质非常普遍,这也让虚症的治疗变得复杂。沈绍功先生治疗虚症的大原则是:“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这两句话如何理解呢?因为中医的虚证从古至今有两大派别,一派就是金元医学四大家的李东垣先生,他主张虚症要治脾胃,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说过“人之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依据是《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由此他创立了补土派,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补中益气汤”也成为了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而治疗虚症的另一派就是赵献可的《医贯》,他主张补肾为主。这两个派别争论不休,为了吵架写了不少医书。外行人看不出窍门,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去看:当一个病人脾胃不好时,要先治脾胃,因为补肾通常消化不了,因为滋腻碍胃呀,比如补肾的熟地,把胃口堵了,这时吃再好的药物都会大打折扣。此时古人就有一个办法,一般益气养血的药都会配上醒脾的药,比如砂仁,陈皮,木香等等,防止他过于滋腻,也可以六味地黄丸的熟地改成生地,这样补而不滞,疗效会好很多。第二句话“补肾不如调肾”。什么叫调肾呢?就是调肾的阴阳,调的概念来自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的名言“善补阳者必先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先阳中求阴”。简单说就是:你在补阳的时候加一味滋阴的药,滋阴的时候加一味温润的药。这样疗效就会大大提升。因为人体一定要阴阳平衡,一味的补阳,你容易耗干了阴,一味的滋阴,又容易把灭掉了火。调肾的方子主要就是杞菊地黄汤,这里面有四味主要的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黄精”,这里我把原方的山萸肉改成了黄精,第一是黄精便宜,第二黄精可以补肾脾肝三个阴,山萸肉只是补肝肾的阴。另外黄精还有补气健脾的效果,养阴的同时补气,养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刚刚我们说了,滋阴的时候要加一味温润的药,以达到阳中求阴,一般我会选用:蛇床子,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生杜仲,桑寄生等。这些药的特点是温润而不温燥,因为温燥就会伤阴了。#中医下面我们说一下治疗虚实夹杂症如何提高疗效:1.间接治疗。(利用气血和脏腑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补气时加入补血的药,补血时加入补气的药。或者利用脏腑的表里关系,润肺时加入润肠的药,大便一通肺阴自然就恢复了。再比如利用火和土的关系,在治疗慢性腹泻的病人时用香砂六君子加上补肾的杜仲桑寄生,这叫补火生土。2.虚实夹杂的处理:祛邪的时候不伤正,补虚的时候不助邪。比如阴虚的病人同时有痰浊,舌苔是腻的,怎么办?肯定要先去痰,但是又不能用温燥伤阴的药物。比如苍术半夏厚朴,可燥湿化痰但久服伤阴。而补虚的时候,又要避免使用滋腻生痰的药,比如熟地,玉竹等。3.温阳要慎用温燥,多用温润。这点在上节阳中求阴时已经讲了。4.滋阴和降火药搭配使用。阴虚一定火旺,虚火扰心:用知母,炒枣仁30g,灸远志。虚火上肺:川贝母,白茅根30g.肝火(汗多):知母,黄柏,银柴胡,地骨皮。肾火:白菊花,草决明,珍珠母。5.补而不滞。这里指补脾和补肾阴的时候。健脾时要加醒脾的药:生山楂,生鸡内金,砂仁。补肾阴时要加淡渗利湿的:生薏苡仁,泽兰,云苓。6.丸药善后:①饭后3g加味保和丸②健脾用六君子丸,调肾用杞菊地黄丸7.祛邪之前先调中焦:①祛痰:莱菔子,竹茹②开胃:焦三仙,生山楂,生鸡内金③醒脾:木香,砂仁④清热:蒲公英,连翘,栀子8.给邪出路:①利尿:车前草,泽兰,泽泻②润肠通便:全瓜蒌+草决明9.祛邪要疏通:①透窍:川芎,石菖蒲②理气:柴胡,郁金。③活血:王不留行,丹参④温通:桂枝,公英10.反佐:①寒性:蒲公英,黄柏,白花蛇舌草,苦参(<10g)②热性:肉桂(3-5g),乌药,高良姜,鹿角霜。11.引经药:①上行(5-10g):生麻姜黄,柴胡。下行(15-20g):川牛膝木瓜独活。②五脏:心(黄连,远志,琥珀),肝(薄荷,黄菊花,川楝子),脾(法半夏,干姜,砂仁),肺(桔梗,橘红,桑白皮),肾(黄精,狗脊,怀牛膝)12.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和镇肝熄风汤。13.肝脾关系:①肝胃不和:四逆散加味:去甘草加黄连,川芎,代赭石,莱菔子。②肝脾不调:丹栀逍遥丸加川楝子元胡(止痛),煨葛根木香(止泄),焦三仙鸡内金(消导)。14.祛风(内外风)时要和胃:保和丸,二陈汤,平胃散。15.交通心肾:交泰丸加生地,枸杞,黄精,知母黄柏,炒枣仁夜交藤,金樱子,芡实。东东学习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xw/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