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风湿证中医药治疗特色

武权生

摘要本文从产后风湿证的发病、病因病机特点,中医辩证治疗特色、诊疗注意事项等方面对中医治疗本病的特点进行了阐述。特别在治疗中突出了明辨病因病机,识其虚实夹杂与转化;重视补益气血,兼祛风寒湿以活络;结合病位用药,巧用藤虫类药以通经;加强产后护理,扶正祛瘀避风寒等特点。并结合强调诊疗时鉴别诊断与产后用药的特殊性。关键词产后风湿证;中医药治疗;特色

产后风湿证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及百日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关节痛”、“产后痹症”,俗称“产后风”。《金匮要略·产后脉证并治篇》产后三病中“痉”即对本病的最早记载。目前妇女足月产、人工流产及引产后,由于保健意识不强,感受风寒湿邪,引发关节疼痛,为临床多发病。严重损害妇女身心健康,有部分患者长期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在临床中,绝大多数患者检查,体征与实验室检查未见阳性指标。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发病特点

1)实践性:含义有二,一是产褥期及白日期内易发病;二是产褥期及时治疗易痊愈,若失治误治易痿痹难愈。2)结节性:大多是春冬严寒季节分娩容易患病,但在炎热的夏季发病也不少见。可能与夏季保护不当、贪凉所致。3)地区性:大多数为高寒地区,生活条件差。4)突发性:是短时间内即可出现肢体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不能行走。

2病因病理特性

2.1本病的中医病因病理有三

1)多虚:经脉不荣则痛,产后“百脉空虚,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血亏虚兼脏腑功能不足,先天肾气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不足是主要的内在因素,也是主要病因病机。2)多淤:经脉不通则痛,多为气血两虚导致寒凝淤血留滞经脉。3)感邪:乃因产后气血不足,虚损未复,风、寒、湿邪乘袭机体,形成经脉阻滞不通,寒凝瘀滞,不通则痛的痛痹证。

2.2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发病西医理论与一下学说有关[1]:1)因分娩发动体内缩宫素、前列腺素增加作用于神经所致。2)关节、肌肉、肌腱部位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与病变局部组织血管痉挛缺血、代谢产物淤积及孕娩导致的骨与关节结构改变等因素有关。3)产后免疫功能紊乱引起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病变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医辩证治疗特点

3.1明辨病机,识其虚实转化

本病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据症细辨,虚者为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则病,但其痛不剧;其次是肾虚,肾虚所致之痛,大多反映在腰背或两膝,或者还有两足跟作痛,劳则加剧。实证主要是风寒湿所致,故俗称:“产后风”者,意即指本病与风有关,产后百脉空虚,腠理不密,骨节空疏,最易为风寒所乘袭。而且其风寒侵袭后,其入于内,留伏于深处,如不及时治疗,常常导致慢性“痹症”不易治愈。在实证中还有一种血瘀性的关节疼痛为主,疼痛较为明显。但临床所见者,大多属于上虚下实夹杂的证型,即血虚或肾虚夹风寒湿等证。

3.2重视补益气血,祛风寒湿以活络

产后痹证为产后气血虚弱,虚损未复,风寒湿邪侵入后气血凝滞,经脉失养,故临证处方用药应重视扶正养血,活血止痛,然后分清其偏虚、偏瘀或感受外邪采取不同的方法。故本人临证多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本方由黄芪、桂枝、当归、芍药、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益气温静、和血痛痹之功。血虚症候明显者加鸡血藤、阿胶益气养血;血虚伤精,症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者加熟地黄、山茱萸滋肾填精养血;杜仲、川断、桑寄生补肾强腰壮筋骨。肾阳不足加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羌活、狗脊。证有所偏,当有加减,血虚而感风寒,症见关节冷痛或痛处游走不定为主者,防风、威灵仙、秦艽,或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如偏于湿,则麻木重着加重,可加苍耳、木瓜、炒苡仁;偏于寒则肢节疼痛剧烈,可加巴戟天、淫羊藿、黑顺片。在针对病理因素治疗的同时,注意对症用药。出汗较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止汗;胃纳不佳者加陈皮、白术、半夏补气健脾,化湿和胃;乳汁不足者加王不留行,漏芦活血通经下乳。如遍身肢节疼痛,以腰骶部酸痛明显,牵及下肢膝,踝关节亦痛,入夜则闪痛,按之痛剧,恶露量少或不下,色紫暗,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者,此属败血不尽,瘀血内阻,经脉通行不畅之变,治宜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法,加鸡血藤、乳香、没药、桑寄生、威灵仙治之。

3.3巧用藤虫,结合病位用药

临证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配部位用药、藤类、虫类引经药确能提高疗效,关键是要从病情,病位及药物性能上去把握运用。首先,产后痹病痛在肢体关节,而部位不一,故应注意病位所在选药。若病在上肢、腰背,用鹿角霜、羌活、独活、川断;病在四肢关节,用千年健、威灵仙、伸筋草。其二,藤类药善走经络,选用相应的藤类药通络引经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增强药效。如祛风通络用天仙藤。再者,产后痹病因失治误治,风寒湿邪、痰浊瘀血深伏骨骼关节,气血凝涩不行,经络闭塞不通,故成顽痹,非借虫类药不足以走窜入络,搜剔逐邪。临证对于应用一般祛风湿、消痰瘀药物效果不显者,佐以透骨、搜络之虫类药,取效最捷,药如穿山甲、土鳖虫、全蝎、蜈蚣、白花蛇、地龙等,皆可据证选择应用。如活血用穿山甲、土鳖虫;穿山甲“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尤善疗痹;搜风剔络用全蝎、蜈蚣,而蜈蚣对僵挛肿胀又胜一筹;祛风除湿用乌梢蛇、白花蛇舌草;清风化痰用僵蚕,清热通络用地龙。虫类药功用同中有异,各有所长,应予辩证选用,若能应用得当,对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颇有裨益。但虫类药大多有毒或小毒,有破气、耗血、伤阴之嫌,用量宜轻,应与扶正补益药配伍使用,并注意“衰其大半而止”。

3.4配合中药熏蒸与针灸治疗

对于有些特殊部位或方便熏蒸时,可以外洗方或内服药第三煎水熏洗。如:生黄芪35g、桂枝10g、当归15g、木瓜9g、鸡血藤15g、伸筋草10g、益母草10g、花椒6g。每日熏洗手足关节。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适当配合针灸疗法,能疏通经络,宜导气血,对疼痛的消除,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多先针后灸,手法的强弱补泻,当随患者的体质情况而定。本病以虚证为主,多又虚实夹杂之症,则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3.5加强产后护理,扶正祛瘀避风寒

1)居室温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避开潮湿、阴冷的环境。2)衣着适宜,以防外感风寒,尤其是防止出汗后受风或着凉。3)饮食清淡,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4)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5)不宜过早用冷水洗衣服。6)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供抗病能力。7)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典型病例

马某,女,33岁,5年前足月顺产一男,因月子里保暖措施采取不当,一个月后,自觉上身肢体、关节冷痛,呈游走性,受风或出汗后加重,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无效,痛苦不堪。听俗语“月子病月子里治”观念,随有意怀孕后人流终止后于年6月3日来我院治疗。初诊见患者身穿羽绒服,头戴棉帽,汗出涔涔,面白无华,语声低怯,舌淡,苔薄黄,脉细数。诊为产后身痛,当属气虚不固,营卫不和,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35g、桂枝9g、赤芍12g、白芍12g、当归15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半夏10g、陈皮9g、炒白术15g、木瓜9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制乳香8g、制没药8g、羌活6g、鹿角霜15g、灸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8剂,1天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已脱去羽绒服、棉帽,自觉肢体、关节冷痛明显减轻,恶风亦缓解,唯出汗尚多,遂减去上方的乳香、没药、薏苡仁、土茯苓、半夏、陈皮,加防风8g、党参20g、煅龙骨2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麻黄根6g、五味子9g。连服6剂后上述病症状基本消失,又服10剂以巩固疗效,诸证痊愈。

按:此患者病程较长,久病更耗气血,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使风寒湿邪阻经络为标。方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温经通络,调和营为;当归养血通络;淫羊藿、巴戟天、鹿角霜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木瓜、薏苡仁、半夏、土茯苓健脾除湿,通利关节;佐以陈皮、炒白术健脾和胃,增强体质;生姜、大枣、甘草和营卫,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益气,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之功效。

5诊疗注意事项

本病缠绵难愈,临床治疗疗效多与以下因素相关,应予以重视。1)避免诊断不明而失治误治:产后身痛为临床常见,诊断要与西医风湿病中类风湿关节炎(RA)以区别。以避免诊断不明而失治误治,有资料显示误诊率为26.7%。2)避免使用有毒药物:产褥、哺乳期,避免使用有毒药物。如附子、川乌、草乌。甚至口味差的药物尽量少用,如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3)不可妄投发散、攻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4)不可过于滋膩和峻补。5)严格控制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炎药及雷公藤制剂等药的使用适应症。6)兼顾心理治疗,避免产后抑郁。7)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周期与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周辉,范颖芳.中医药治疗产后风湿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05):31-33.

[2]陈德峰,张新芬.产后风湿症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23例分析[J].光明中医,(11):86-87.

(《甘肃省中医医药学会年学术论文汇编·临床》)









































外伤会引起白癜风吗
治白癜风济南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jishenga.com/sjsyc/2956.html